第二
,
以儒家思想为准绳
。
众多历史演义小说在叙述情节
、描写
人物时
,
基本上贯穿了儒家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
以之作为评判是与
非
、
忠与奸
、
明君与 昏主
、
贤臣与债臣的标准
。
由于儒家思想自西汉
以来一直是居 于 主导地位的思想学说
,
早已深深植根于社会各阶层
的心理结构之中
,
历史演义的作者们以之作为思想规范和是非标准
是非常 自然的
。
当然
,
儒家思想本身就包含多种成分
、
多种层次
,
其
中既有许多体现中华文化精华的优良传统
,
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而
且
,
孔子创立的以
“仁”
为思想核心
、
以
“义”
为价值标准的原始儒学
,
与经过改造的两汉儒学
、经过
变异的宋明理学也有很大区别
。
不过
,
在绝大多数历史演义小说里
,
起主 导作用 的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积极
方面
,
包括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
,
肯定明君贤臣的贤人政治观
,
关心 民生疾苦的民本思想
,
歌颂公正无私
、舍
己为人
、
不畏强暴
、
刚正
不阿等美德的伦理观
。
这里
,
广 大民众的爱僧感情常常起着重要的
作用
。
同时
,
由于宋元以来儒
、释、
道三教合沫的思潮的影响
,
许多作
品中又有佛教
、道
教的色彩
。
第三
,
亦实亦虚
。
在情节的处理上
,
《三国演义》就是
“据正史
,
采
小说
,
证文辞
,
通好尚陈叙百年
,
概括万事
。’ ,
做到了虚实结合
。
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一般也都能在总体框架大致符合史实的基础上
,
不同程度地进行艺术虚构
,
做到有实有虚
,
虚实结合
。
不过
,
由于作
者对待虚实关系的观点不 同
,
编织虚构情节的本领各异
,
进行艺术虚
构的基础也不一样
,
各部作品在这一方面差异甚大
,
因而艺术成就也
相差甚远
。
第四
,
因事见人
。
历史演义小说重在叙述天下兴亡
、
王朝盛衰
,
似乎叙事居于首要地位
。
但在实际上
,
叙事与写人是不可分割的
,
在
叙述故事
、编织
情节的过程中
,
同样也就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
罗
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
,
决不满足于单纯叙述三国形成和演变的过
程
,
而将很大力气放在塑造三 国群雄
,
特别是刘蜀集团英雄的形象
上
,
以至这些英雄的精彩故事大大超过了对历史概貌的勾勒
,
其艺术
形象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
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也不同程度地注
意了 因事见人的问题
,
其中许多人物被塑造得相 当鲜明生动
。
不过
,
.
45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