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出姓不姓刘 并不 重要
,
重要的是
,
刘备的人格与作为足以构成一
个
“
仁君
”
的典型
,
更重要的
,
辅佐刘备的文臣武将
,
代表的都是
忠贞止义的一力
一,
尤其是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的诸葛亮
,
更是
后世文人所赞扬歌颂的勤政爱民的
’‘贤相
”
。
因此
,
所谓
“
拥刘
”
,
其
实是作者对于
“仁君
贤相
”
的歌颂
,
事实上也是三 国故事流传的那
些年代
,
曾经遭受过酷政之苦的人民的共同渴望
。
相对的
,
所谓
“
反曹
”
,
乃 是因 为曹操奸险
、
狠毒的性格
,
这 一点 史书上已有明文
记载
,
尽
.
管历 史上欣赏他的文学才华或政治手段的不乏其人
,
但无
论如何不能抹去他那狡猾残暴的本性
。
少年时装疯诬叔
;
许绍称他
为
“
乱世的奸雄
”
,
他竟大笑
;
因误会而杀吕伯奢全家
,
却说出
“
‘犷
我负人
,
毋人负我
”
的话
,
都见于本传裴松之的往
。
从这些片断就
可以看 出
,
曹操绝 非善类
,
更不要说什么
“
仁君
”
了
。
因此
,
所谓
的
“
反作
‘,.
也只是对于暴君酷政的谴责和 唾弃罢 了
。
弄 洁r
长三国》
一
书的中心思 想之后
,
我们才明 白
,
为什么一
个
‘魏、
蜀
、
吴三 国争夺天下
’
的故事
,
读起来却像一部
“蜀
汉兴
亡史
”
。
本来
,
小说既 然是在叙述三二国 的 史事
,
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
三线并行的结构
,
来交待三国的兴衰
。
但在
“
拥刘 反曹
”
的中心思
想 的 引导 下
,
作者在安排情节时却不 能不以蜀汉的兴亡为主轴
,
而
以曹魏和 东吴为陪衬
,
其 中
,
作为与
“
仁
、
贤
”
相对 的
“
暴
、
酷
”
的
曹魏政权的地位又重 于东 吴
比如说
,
全书一百二 十回中正写蜀汉
的占了九 十多回
。
而且
,
小说全朽一百 二 十 回
,
从第一回桃园结义
到诸葛亮北伐中原病逝军中
,
共五十一年的历史过程就用了一百零
四回的篇幅
;
而以后的四十六年的历 史
,
只写 了十六回就草草结束
了
。
小说把 重点放在前五十年
,
便是根据主题需要对历史题材进行
剪裁的结果
。
这是小说结构 由以蜀汉为 中心所决定的旁证
。
前五十
年的历 史舞台
,
主要由蜀
、
魏占据
。
刘 蜀事业历经挫折
,
由弱小走
向兴旺
,
人心所向
;
蜀汉的人物忠义彪炳
,
雄姿英发
,
作者对刘蜀
的歌颂达到无以复 加 的地步
。
与 此同时
,
在刻画刘蜀对立面的过程
中也完成了曹操这个 反面典型 的 塑造
。
这是
《三国》叙事结构的主
5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