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路线为他赢得了不少的印象分 。刘备在穷困潦倒的情
况下而三让徐州;在追兵将至的危急之际,却依然照顾着那
些愿意追随自己的百姓;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不去扰民 。
刘备实行的是“ 仁政 ”,符合传统儒家的明君要求。虽然这些
动作里面被许多人解读出了奸诈和阴险,但不得不承认,正
是表面堂皇的政治路线让刘备得到了许多士人的尊崇。当
然其他心中有民的人物在评论中也得到了赞许。像赵云在
益州初定时反对将有名田宅分赐诸官。 “ 益州人民,屡遭兵
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 这种施惠于
民的思想受到了几个评论者的赞扬。
再次是对自身的忧患。这是个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社会
的动荡,人生的无常,自身命运的悲凄,使得中国古代作家不
得不对人生做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发出人生短促的感慨。从
《 古诗十九首 》 中的“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 、 “ 人生寄一
世,奄忽若飘尘 ” 到曹操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 短歌行 》 其一)从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 ”(《 将进酒 》)到苏东坡“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 前赤壁赋 》)对自
身的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在封建士人的创作中。在表面颓废 、
悲观和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的是作家对人生和自身命运的强
烈欲求和留恋。这种人生意识的觉醒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一旦遇到能够激发对自身命运反思的外部环境时,这种忧患
意识便喷涌而出 。前面讲到明清士人通过反比三国与自身
所处时代的世风差异,从而生发出强烈的失落感的例证。正
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产物。仔细咀嚼那些貌似嘻哈笑骂的言
语,可以在其中读出一种深深的悲凉感。辛酸苦楚恐怕只有
经历过这种心境的人才能深深体味。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
前人留下的悲叹个人遭际的作品总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 《 三国演义 》 的评点体系中此类评论很多。且聊举数
例,以佐所述:“ 而荀或、 荀攸 彼此互相推荐,真大贤也。
及至已登要地,不惟不能荐也,见同党连翩而进,且巧以
抑之毁之,阴以妒之嫉之者矣,可叹也。 ” “ 凡今之人,喜新而
弃旧者多矣 ”,“ 倘秀才考得劣等亦能如此,安有不为大魁之
理?可怜今世无胆力者,一遇逆风,遂停舟痛哭矣 。 ” 所
有的言论均在做着与古代的比较,而表达出来的倾向则是
“ 厚古薄今 ” 。士人心目中的理想盛世永远是“ 人尽其才,物
尽其用 ” 的上古三代,杜甫的理想也是“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 ”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些愿望和憧憬都是建
立在士人对自身生活的这个时代抱有不满的基础之上。由
于门第、 机遇、 资历等等方面的制约,士人常常生发出“ 英雄
无用武之地 ” 的悲叹。而在现实境况不佳的情况下,通过抱
怨现实而怀念历史的途径也是抒发自身忧患意识的一种常
见方式。
参考文献:
[ 1 ]《 三国演义 》.会评本,陈曦钟等辑校,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8年版.
[ 2 ]张文东等.《 论文学阅读中的审美心理需要 》,东北
师大学报, 2003年第3期.
[ 3 ]王利器.《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81年版.
The Cultural Interpreta tion of the Popular ity
of“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s”
Zan g Hongbo
Abstract:“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s”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uthor’s individual p sychology and the na2
tional culture p sychology .Its process of being popularwentwith its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although there were
various forms of presentation, there were some cultural imp lications beyond its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appear2
ances . And wha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includes three aspects: its strong function ofpolitical education, its
positive spirit of actual life, and the great sense of anxiety .
39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