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方法是符合群众的美感心理的要求的
。
如失街亭后司马鼓十万大军蜂拥而来
,
这 时孔 明身
边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老弱残兵
,
读至此
,
人们不禁为之捏一把汗
。
可是
,
孔 明临危不
俱
,
巧摆空城计
,
结果瑶琴三尺退雄师
。
读至此
,
人们又不禁为之拍案称快l
《三国演义》还
每于接樟处故作惊人之 笔
,
使其人物绝处逢生
。
第六十四回写刘备和黄忠
、
魏延分别领兵攻打
雄城西
、
东门
,
从辰至未
,
人马渐渐力乏
,
张任派 吴兰
、
雷铜二将截住东门的黄忠
、
魏延
,
自己则引军突出
,
刘备军中大乱
,
张任径来军中捉刘备
,
刘备往山僻小路逃走
,
看看追上
。
刘
备正望前尽力加鞭而行
,
忽山路一军冲出
,
刘备马上叫苦说
:“前有伏兵,
后有追兵
,
天亡
我也!
”
谁知来军当头一将却是张飞
,
刘备脱险了!不仅刘备喜出望外
,
读者也为之大喜
。
(三)一虚一实
。
《三国演义》叙事往往一虚一实
,
虚实相间
,
互相配衬
,
相映成趣
。
如关公战华雄是虚写
,
帐内众诸侯的表情是实写
:“众诸
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
,
喊声大举
,
如
天摧地塌
,
岳撼山崩
”
,
这是虚写关公和华雄战斗之激烈
,
“众诸侯失惊”
,
这是实写
,
即
用实以衬虚
。
“正
欲探听
,
鸯铃响处
,
马到中军
,
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
—
其 酒尚
温
”,
又从虚写转到实写
。
这样虚实相衬
,
把关公斩华雄的神威写得声势百倍!使人惊佩关公
神勇之余
,
获得很大的快感
。
刘玄德三顾草庐
,
也是以实衬虚的写法
。
一访二访
,
孔 明都不
出场
,
但处处有孔明在
。
正如毛宗岗所评论的
:“此篇极写孔明,
而篇中却无孔明
。
盖善写
妙人者
,
不于有处写
,
正于无处写
。
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
,
而其人始远
;
写其人如威
凤祥麟之不易睹
,
而其人始尊
。
且孔明虽未得一遇
,
而见孔明 之居
,
则极其幽雅
,
见孔 明之
童
,
则极其古谈,见孔明之友
,
则极其高超
,
见孔明之弟
,
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
,
则
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
,
则极其俊妙
。
不待接席言欢
,
而孔明之为孔明
,
于此 领略过
半
矣1
”
这就是说
,
孔明是虚写
,
其居
、
其童
、
其友
、
其弟
、
其丈人是实写
,
是用实衬虚
,
即
通过后者来衬托孔明其人
。
虽此篇不见孔明
,
但孔明的高大形象巳跃然纸 上
。
(四)一主一宾
。
《三国演义》叙事往在以宾衬主
,
即叙述主要事物时以次要事物衬
之
。
这样写可以加浓氛围
,
场面更热闹
。
如孔明未出场前
,
先写一徐庶
,
如何 设伏歼敌
,
破
敌取城
,
俨然是一小孔明
,
然后再引出孔明
,
写他的无数神机妙算
。
孔明是主
,
徐庶是宾
,
写
徐庶是为了衬托孔明
。
又如赤壁魔兵前
,
先写博望烧屯
,
这是山谷中的火攻,然后 写赤壁之
战的海上火攻
。
赤壁火攻是主
,
博望烧屯是宾
,
写后者是为了衬托前者
。
毛宗岗认为
“
《三
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
”
即指此
。
上述张弛
、
险夷
、
虚实
、
宾主的巧妙运用
,
使得《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腾娜多姿
、
富
于变化
。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在艺术结构上的匠心
。
此外
,
《三国演义》叙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
它不是倏起倏落
,
而是叙一事物的发生
必先写其起因
,
写一事物的结束还写其余波
。
如写三国鼎立
,
是因诸侯兼并,诸 侯兼并
,
是因盆卓窃国,董卓窃国
,
是因何进召外兵,何进召外兵
,
是因十常侍乱政
,
十常侍乱政
,
是因汉灵帝昏庸
。
写董卓被杀后
,
还写其从贼催
、
记之乱,写孔 明六出祁山
、
病逝五丈 原
后
,
还写姜维九伐中原
。
毛宗岗把前后两种叙事方法分别概括为
“追本
穷源
”
和
“
浪 后波
纹,
。
这样写
,
是符合事物的发生和结束的规律的
。
它能使读 者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
,
更好
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
总而言之
,
《三国演义》结构的艺术特点是
:
头绪纷繁
,
而又 和 谐统一
,
变幻莫测
,
而
又严整有序
,
为群众喜闻乐见
,
极富于民族特色
,
可以说是一件
“天衣无缝”
的艺术珍品l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