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7
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忘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
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 ”刘备仍表示不肯“僭居尊
位” ,遂暂定为“汉中王” 。刘备的不敢称帝,本质上并非是“忠”于名存
实亡的汉王朝,而是感到此时即皇帝位的时机还不成熟;他所谓“僭居尊
位”之忌一则为“避嫌” ,二则也是心虚。至于诸葛亮所说“应天顺人”也
是借口,而乘时割据争雄是真,他从形势发展角度考虑,力劝刘备即帝位,
根本动机是为了在与吴、魏的角逐中争取主动。果然,当形势进一步发展,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刘备有了即帝位的借口,这时诸葛亮再劝他“继统
以延汉祀” ,他便不再拒绝。虽然也作了痛哭终日的表演,但还是借口“畏
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等,即皇帝位。 (80 回)在罗贯中
的笔下,蜀汉集团的政治家虽然标榜正统,口称忠汉,但其实并不是一批
忠于有名无实的汉王朝的迂腐的忠臣,而是一批乘时割据的枭雄。他们打
着正统的旗号其实不过是斗争的策略而已,这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策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争取主动。
二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基本方法是“据正史,采小说” (明·高儒
《百川书志》 ) ,把史家史著的素材与民间传说野史等素材捏合在一起,而
以史实为基础依据。全书基本史事过程和总体历史变化格局,均“据实指
陈,非属臆造” 。但在题材处理和具体情节、人物描写中,罗贯中不仅汲取
了传说野史中相关的素材,而且,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使《三国演义》
虚实结合。清代史家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的虚实结构,曾有“七分实
事,三分虚构”的论断( 《丙辰劄记》 ) ,点明了《三国演义》艺术方法的基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