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的政治智慧加以强化和补充,突出他的军事智慧,把他写成天下无敌的谋
略大师。作品写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安居平五路、七
擒孟获、空城计等事,尽管颇多虚构,但要么早有野史传闻或《三国志平
话》的相关情节作基础,要么是对史实的移植与重构;即使纯属虚构,也
编排有度,大致符合情理。这样的智谋,虽有传奇色彩,却并非神怪故事;
虽非常人可及,却符合人们对传奇英雄的期待。这与全书的浪漫情调和传
奇色彩是一致的。如果离开“浪漫情调”这个特点,简单地以历史事实来
对照,以日常生活逻辑来衡量,批评和贬低小说的艺术成就,必然会方枘
圆凿,格格不入。试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一,草船借箭。历史上并无诸葛亮用计“借箭”的史实。与这个故
事略有瓜葛的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注引《魏略》 ,说建安
十八年(213)孙权与曹操相持于濡须,孙权乘大船去观察曹军营寨,曹操
下令乱箭射之;船的一面受了许多箭,偏重将覆,孙权沉着应付,命令将
船掉头,让另一面受箭,等“箭均船平,乃还” 。这只是被动的“受箭” ,
而不是主动的“借箭” 。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周瑜挂帅出兵后,与
曹操在江上打话,曹军放箭,周瑜让船接满箭支而回。但这也只是随机应
变的“接箭” ,同样不是有计划的“借箭” 。由此可见, “草船借箭”完全是
《三国演义》的一段杰出创造。作者对事件的主角、时间、地点、原因、
过程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把它纳入诸葛亮、周瑜、曹操三方“斗智”
的范畴,从而写出了这一脍炙人口的篇章
9。如果有人以《三国志》为据,
替孙权鸣不平,指责罗贯中让诸葛亮抢了孙权的功劳;或者以《三国志平
话》为据,替周瑜争功,只能说是背离小说逻辑的怪论,把一个波澜起伏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