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成的高期望值与电视剧实际达到的水平的矛盾;改编者的艺术追求与部分
观众的审美心理的矛盾。这对正确认识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化,肯定成绩,
找出不足,为今后名著的改编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2008 年电影《见龙卸甲》上映后,沈伯俊先生针对影片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随后就写了《关于<见龙卸甲>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介绍资料中
说的“本片别名《三国志之见龙卸甲》 ” ,实际上是指罗贯中的小说《三国
演义》 。该片说赵云随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已经年过古稀,这显然来自小说
《三国演义》第 92 回那首赞颂赵云的诗: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
奇功” ,沈先生明确指出,赵云的年龄比刘、关、张小好几岁,赵云当时应
该是为六十岁左右。后来《重庆商报》的记者张悦斯也对沈先生的这个观
点进行了部分转引并加以报道。 (23)2009 年,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
在全国上映后,沈先生给予了热情的关注,指出电影《赤壁》与其说是根
据史书《三国志》的改编,倒不如说是以《三国演义》为基础的故事新编
更为贴切;不是历史正剧,而是一部娱乐传奇;不是如宣传所说的是史诗
归来,而是一部商业盛宴。 (24)正视影片的这些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其
优缺点,对于从事《三国演义》的改编或古代题材新编的艺术家们来说,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2010 年,沈先生对由我国著名导演高希希
执导的新版《三国》电视剧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名著的改变角度,就
尊重原著与创新边界、历史真实与虚构空间、追求“好看”与力求“耐看”
等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5) ,对《三国演义》这样一部经典名著
始终充满了热情的关注和无限的期望。
2013 年,沈先生的《<全图三国>与三国文化》一文(26),研究了当代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