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中山国安喜县” ( “定州”系北魏地名, “中山府”系北宋地名,二者实为
一地, 、 “安喜”则系汉代县名) ; “德州平原县” (第5回) ,当作“青州平
原县” ( “德州”系隋代地名, “平原县”则系汉代地名) ,等等。
5.方位错乱。如耒阳本在江陵东南约一千里, 《演义》却写成“东北
一百三十里” (第57回) ;益州本在汉中之南, 《演义》却写张鲁以为“西
可以吞益州” (第64回) ,等等。
6.地名误植。指作品本该用甲地名,却误用了乙地名。如第19回
写曹操往徐州攻吕布, “路近萧关” ,当作“路近萧县” (萧关在今宁夏固
原东南,距徐州极远,萧县则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等等。
7.地名混位。指甲、乙两地本不相干,却被硬拉在一起,弄得牛头
不对马嘴。如第5回写李典为“山阳巨鹿人” ,大误(山阳郡属兖州,巨鹿
郡则属冀州) ,当作“山阳巨野人” ;第11回写臧霸为“泰山华阴人” ,亦
误(泰山郡在今山东,华阴县则在今陕西,二者相距数千里) ,当作“泰山
华(县)人” ,等等。
8.地名文字错讹。如“高堂”当作“高唐” , “西阆中巴”当作“巴
西阆中” , “赤坡”当作“赤阪” ,等等。
(三)职官错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主要指:
1.职官混称。如第1回写刘焉为“幽州太守” ,当作“幽州刺史” (州
长官为刺史或牧,郡长官才是太守,历史上的刘焉未任幽州刺史) ;第6回
写刘岱为“兖州太守” ,当作“兖州刺史” (第5回正作“兖州刺史” ) , 等
等。
2.随意杜撰。如第10回写曹操以荀攸为“行军教授” ,汉末三国无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