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后已”的态度,探索“人”的边界,拓宽“天”的蕴含。罗陈霞《 〈三国演
义〉中的管辂与轨革卦影术》以《三国演义》中管辂的筮占之术为切入点,
对宋代占卜术中的显术——轨革卦影术与周易的关系,其形式特点及在宋
代的流行情况进行了梳理和阐释。陈国学《天理与天数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三国演义》与《封神演义》之比较》认为, 《封神演义》和《三国演
义》在天理与天数的关系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观念, 《三国演义》主张服从天
理,但对天数无可奈何; 《封神演义》则更多强调天数的重要性,而武王君
臣在天理上似乎略输一筹。但《封神演义》的思想问题与《三国演义》二
者的思想其实是同源的,那是在皇权独大、理学横行的时代对忠诚的绝对
强调。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董国炎《汉末三国文化与诸葛亮之侠风》认为,在诸葛亮形象的处理
方面,文人作家把他写成理想化的儒家文人,而民间说书却突出他身上的
侠风,东汉末期至三国,儒家经学衰微,狂放好侠成为一种潮流,很多贵
胄子弟、疏放官员和有抱负的文人卷入其中,众多富有侠风的文人共同烘
托渲染,推出诸葛亮其人。李丽平《 〈三国演义〉中士人描写简论》指出,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在战争中又突出三方割据政权中士人的作
用,这些士人因价值观念之不同而结成不同的集团,在战争决策阶段、战
败之后交叉起作用,从而使此书在大致相同的情节中写出不同来。伍大福
的《 〈三国演义〉叙“士”刍议》也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士”之群
体为表现对象的古典名著,士人追求功名富贵颇为独立自主,由是产生的
自觉流动性表现为:一方面士人可以作上下阶层的纵向流动,另一方面士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