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正是出于“义”的要求,在家乡河东解州常平
杀了欺侮民女的县尹而出逃,当年走涿郡时正值刘备在乡里纠集徒众,得
关羽、张飞“为之御侮” ,三人从此“不避艰险” , “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
从此桃园结义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忠义”之举气贯长虹。 《三国演义》
中毛宗岗评道: “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
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 (1)P2 鲁迅曾评价为: “诸葛亮是智绝,关羽是
义绝,曹操是奸绝。 ”
其实,关羽的忠义是与其勇紧密相连的。忠义是内涵,勇猛、神武是
其外在表现形式。对此三国中有诸多精彩的描写:温酒斩华雄的英雄气概,
光照千秋;斩颜良、诛文丑的赫赫战功,超群绝伦;刮骨疗毒的刚毅精神,
令人钦敬;千里送嫂的道德风范,传为美谈;华容道义释曹操,知恩图报;
更有那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胆略过人;千里走单骑,
忠肝义胆;麦城死节,心如铁石。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几乎同“义”等
同。如在第二十五回《屯士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与曹操
的“约法三章” , “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
送美女十人。 ” (2)P230 可谓是“上马金,下马银”但关公始终不逾其志,
一心追随刘备, 以致在曹操送与其赤兔马时, 关公曰: “吾知此马日行千里,
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 ” (3)P232
以上种种,无不表明关公是忠义之人,是“义”的化身。但如果从更
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关公并非是一个忠义之士,
而是一个因小义而损大忠之人。
首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东汉后期,政治极端黑暗和腐败,阶级矛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