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研究的局面,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特别是 1987
年 1 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举行《三国演义》版本讨论会以后,有关专
家对《三国》版本的源流演变的认识大大深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
值的新观点:(1)《三国演义》 的各种明代刊本并非 “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 ,
诸本《三国志传》是自成体系的; (2)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诸本《三
国志传》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甚至有可能就是罗氏原作(当然,
不同的志传本的刻印者可能都有所改动) , 而嘉靖本则是一个经过较多修改
加工,同时又颇有错讹脱漏的版本; (3)从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 《三国演
义》的版本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三国志传》系统,二是《三国志通
俗演义》系统,三是毛本《三国志演义》系统②。按照这些观点,既然嘉
靖本并非“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 ,更不是“罗贯中原作” ,那么,根
据它和其中的小字注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便是靠不住的。这些
见解,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冲击了旧的思维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整个《三国》研究的发展,并在某些问题上有所突破。
不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三国》版本的研究仍然是不够深入、不
够系统的。对于诸本《三国志传》 ,人们至今研究得不多;对于《三国志通
俗演义》和《三国志传》两大版本系统内各本的递嬗关系,以及两大系统
之间的互相吸收,人们已有的掌握还相当粗略;对于不同版本中一些内容
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如一些版本中关于关索和花关索的情节,究竟
是罗贯中原作就有的,还是在传抄刊刻中增加的,有关专家的看法就大相
径庭。这些问题若不解决,直接影响到对《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和罗贯
中原作面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又直接关系到对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