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种口语材料开始成为某种语言形式的基础,例如禅宗语录与敦煌俗文学作
品,只是在这一基础上或多或少地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注:据苏联汉学家
谢·叶·雅洪托夫的研究,这些文言成分主要是受古代汉语书面语言的影
响, “变文作者使自己的文献人为地‘文言化’ ,用它们的上古汉语同义词
替换口语” 。 )[2](p.61)那么这种形式的语言就是比较成熟的古白话了。即便
我们暂不考虑某些学者所主张的变文中存在着作者人为地“文言化”的因
素,而将晚唐五代的口语仍划入从文言到古白话的过渡,那么稍晚一些的
基本上以古白话面貌出现的宋人话本,无疑可以标志着古白话这一语言形
式的成熟。[3](p.5)[4](p.5)
文言的特点与古白话的发展已如前述,那么从总体面貌上看,两者之
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很明显,最主要的不同正在于对口语成分的吸收。
文言虽说在沿袭使用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口语的沾染,事实上“在二千
多年里头,文言自身也有了相当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怎么样也得留下他的
痕迹” ,[3](p.4)但它毕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书面语言,受口语的影响与渗透
较少。古白话则大不相同,它尽可能地吸收口语,包括大量的口语词汇与
口语语法,以致最终形成与文言迥异的面貌。对于文言与古白话,尽管凭
语感就能作出大致的区分,实际上学者们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已把它作为一
种辨认的方法, (注:吕叔湘先生说过: “文言和白话的分别,我们心知其
意,因为任便拿出一段文字来,我们能直觉地判断这是文言,或这是白话,
或这是文白夹杂,这几句是文言,那几句是白话。 ”雅洪托夫也说: “大约
从十三到十四世纪之际开始,区别用文言和白话写成的作品一般来说并不
费力。 ” )[5](p.58)[2](p.56)但汉语史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丰硕的成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