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5
出自己的后继者,继续辅佐孙权,以成大业。他认为鲁肃是最合适的人选,因
而便有文中“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语。还专门写了一封奏疏,
荐举鲁肃: “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 ( 《疏荐鲁肃》 ,见 《三国志· 吴志· 鲁
肃传》)这次临终之际,依然以鲁肃为后继者推荐,可见其初衷未改。文末用
了《论语·泰伯》中的话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以显其心志忠诚,死而
后已。
诸葛亮临终时,与周瑜所遇到的境况则有所不同。先主刘备事业未竟,
后主刘禅软弱无能,不堪与孙权相提并论,诸葛亮则先劝君主,后说自己。行
文开始,多有自谦,甚至是自责之词,如 “赋性拙直” ,又 “兴师北伐,未获全功” ,
这是他五次攻魏,都没有成功。只可惜此时,他已身患重疾,生命垂危。由此
想到了自己为臣之职何以后继,所以,在他行将离开人世后,他真诚地希望后
主能够“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要有“达孝”与“存仁”之心,更为重要的
是“进贤”与“黜奸”并举。从这里不难发现,诸葛亮多少有点现身说法的
意思,他自己是先帝刘备采信徐庶之荐,“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
而请出山的“卧龙”,因而,他也愿后主要多“提拔隐逸”,即提拔像他这样
的贤良,才可辅佐继他之后后主的事业。但是他并不像周瑜那样点名道姓地
举荐鲁肃,只是点出了应该提拔的人才类型。诸葛亮也深知后主刘禅不像先
主刘备那样深得民心,也不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找到一个像自己那样
的贤良,而他却希望后主做那样的努力。 不过,诸葛亮仅从自身说法来理解贤
良,似乎狭隘了一些,他还从自己如何廉洁自律谈到这一点,如他所言:“资仰
于官,不自治生。 ”最后还再次申明自己临终时忠心耿耿,公而无私的个性品
质:“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这在封建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