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而然地从民族感情出发,从正统观念出发。与东晋习凿齿改变《三国志》
正统说的做法一样,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一反《资治通鉴》以魏为
正统的做法,再次以蜀汉为正统。其原因,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
四五所言: “(宋)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
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 ”朱熹此意与习凿齿完全相同,但他的影响则比罢
官返襄阳的习凿齿要大得多,清人蓝鼎元曾谓“紫阳《纲目》大书特书,
千载名分已定”[15]。
宋代是理学的创立与发展阶段。姜广辉先生在《理学与中国文化》一
书中曾将理学概括为 “一种学圣人的思想运动” , 精确地揭示了理学的特点。
在宋儒精心设计并反复阐释的修齐治平理论体系中,诸葛亮是一个倍受瞩
目的人物。宋代的理学家在评论诸葛亮时,往往从德行的角度去评论, “王
佐”之议集中反映了宋儒的诸葛亮观。赞誉者从不同的侧面,谓诸葛亮出
山、征伐、事君、道德均可与伊尹、周公相提并论。认为其受三顾而出,
与伊尹、姜尚之出处同;出山即为“天下大义拨乱继绝”[16],故为仁义之
师;重权在握而不专擅,尽道以事庸主刘禅,非盛德不能致此[17];刘备托
孤, “听其自取而终不自取,此伊尹、周公之心也”[18];一生廉洁,不累
于物,亦与伊尹、周公同[19]。徐积(1208——1103 年)评价诸葛亮“用心平
而得人心”时,认为自尧、舜、禹、夏、商、周、汉以来七代, “辅佐之臣
有其才者甚多, 惟少德耳。 武侯诚奇人, 谢安可比之” [20]。 特别突出了 “德”
的分量。宋人一般很少将谢安与诸葛亮相题并论,徐积之意,显然在于强
调两人对安定王室方面的特殊功德。戴少望(?——1215 年)则强调: “有仁
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