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
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6] (P1063) ”的一番话,可
看出作者构造这一情节的合理性,突出了两人在精神上、事业上的继承关
系,也为姜维日后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为蜀汉尽忠埋下了伏笔,使整
部小说的结构更为完整恢弘。对儒家“忠义”理想的恪守和实践是诸葛亮、
姜维生命中不曾放弃的“主旋律” ,由此人格精神上升的“北伐中原、恢复
汉室”的政治理想,为其生命注入不可解除的责任感,这也是造成其共同
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九伐中原继遗志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实现了其“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他临终前指定蒋琬、费祎分别为以后的丞相
接班人,姜维被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这为后来的九伐中原奠定
了基础。此时的姜维刚三十三岁,雄姿英发,正是青年有为的时期。人们
似乎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蜀汉的前途和希望,在小说中作者是把姜维作为
诸葛亮最理想的接班人来写的,这可以从作者处理叙事时间与客观历史时
间上看出。
从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到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害共是十九年
(234-253) ,小说只用三回就交代了;而从姜维以夏侯霸降蜀为因,开始
“九伐中原” ,到后主投降,姜维死于乱军中,只有十一年(253-264) ,小
说却用了十三回。这样写,一方面是考虑到演义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丰富性,因为《三国演义》本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另一方面也可看出
作者心目中诸葛亮的接班人是姜维。诸葛亮逝世后,姜维成了蜀汉的中心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