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9
曹操的态度是有贬有褒,但贬多于褒,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他的“奸” ,清人
顾家相就曾经说过: “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
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16)。
众所周知, 《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历史演义小说,它的
成书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在创作中,作者主要以《三国志》 、裴松之注
以及《通鉴纲目》等“正史”为依据,但又大量吸收了民间传说以及杂剧、
话本等民间艺术中的有关内容,它是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长期以来
流行的三国文化在文学领域的一大总结。作品中的曹操形象,带有千余年
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体现了作者鲜
明的政治观念、历史观念、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因而这一形象具有非常
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对曹操的否定,表现了作者“善善恶恶”的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传统价值观重伦理道德而轻个人才智,重
道义而轻功利,对人物的品评也往往是用道德判断取代价值判断,因此,
在对人物作审美观照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而首先着眼于善。在《三
国演义》中,作者对曹操的否定,实际上也主要是在道德上的否定,这在
作品中主要是通过与刘备形象的对比体现出来的。
曹操和刘备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在二人身上,不仅集中地表现了
封建时代政治家的不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品质,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
族不同的道德观念。对此二人,作者一直是自觉地作为两个对立的艺术典
型来加以塑造的,正如小说中刘备所云: “今与我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
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