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1
统的政治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极端利已主义的典型, “宁使
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集中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这决定了他一
生的活动轴心就是他的个人利益,因此,尽管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
宁”的道理,但在具体作法上却是视百姓为草芥,可以肆意杀戮。在攻打
徐州替父报仇时,竟公然下令: “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 ,以致
曹操大军所到之处, ”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这种残暴不仁的恶行自然不
是明君所为,也必然受到谴责。
在评价人物上,作者还受到了儒家“仁”的精神的影响。原始儒学以
“仁”为核心,这既体现了人道的原则,同时又为理想人格提供了多重规
定,从正面来说,仁德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在君与
臣的关系上,最理想的就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刘备与诸葛亮式的鱼水关系,
这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作品中的曹操以求贤爱才著称,但对
下属却一味使用机诈权术、残酷不仁, “梦中杀人” , “借首”平忿,诛许攸,
杀杨修,不一而足,就连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荀彧也难以幸免。在作
品中,作者曾借刘备之口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作了描绘: “曹公只可同忧,不
可同乐,若心一变,死无地矣! ”张松也有类似的评论: “曹操轻贤傲士,
只可同忧, 不可同乐” 。 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行为, 正是作者所深恶痛绝的。
第三,对曹操有贬有褒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在品评人物上,推崇智勇
的审美观念。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重伦理道德而轻个人才能,重道义而
轻功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作审美或历史的
评价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传统价值观的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