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第 57 页) “ 阳羡离墨山大石自立。 ” 殿本“ 墨” 字作“ 里” 。或以重文而误者: 《 魏志·四夷传》 : “ 对应謦曰噫
噫。 ” 殿本作“ 噫比” 。 古人遇重文辄书“ 二” 以之, 因误为“ 比” 也。或以事不经见而误者: 《 蜀志·先祖传》 : “ 光
禄黄柱。 ” 而殿本“ 柱” 误作“ 权” 。《 吴志·严峻传》 注“ 程秉” , 而殿本“ 秉” 字作“ 普” 。盖黄权、 程普人所孰知而致
误。 或因字误而误改者: 《 吴志·孙坚传》 : “ 三十六方, 一旦俱发。 ” “ 万” 字误作“ 方” , 因改为“ 万” 矣。 或以俗书易
本字者: 《 蜀志·诸葛亮传》 注: “ 忧恚欧血。 ” 殿本“ 欧” 作“ 呕” 。 或一字分为二字者: 《 魏志·四夷传》 : “ 自单单大
岭已西。 ” 殿本作“ 大山领以西” 是也。或二字合为一字者: 《 魏志·曹爽传》 注: “ 如此者一二。 ” 殿本作“ 如此者
三” 是也。 或不审史实而误改者: 《 蜀志·先主传》 : “ 先主径至关头。 ” 谓白水关也, 殿本“ 关头” 误作“ 关中” , 则与
史实违戾矣。或原为裴氏子注今混入正文者: 《 魏志·四夷传》 : “ 地宜青东墙。东墙似蓬草, 实似葵子, 十月熟
也。 ” 而殿本直以为注文, 不知其为子注也。其错简: 如《 魏志·梁习传》 : “ 政治常为天下最, 太和二年征拜大司
农, 习在州二十余年。 ” 考群书所引“ 习在州二十余年” 在“ 政治常为天下最” 句上, 是也。余例不备录。
b l说详见各传, 兹不重出。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 年 第 3 期
唐诗异文的订讹还是以审慎为是
——兼与黄灵庚先生商榷
王光汉
前人在整理唐诗时, 对异文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清编《 全唐诗》 亦复如是, 基本上保留
了所见的异文。一些有名的唐诗注家对异文也多取“ 述而不作” 的态度, 不定其是非, 更不擅自
删削。这为我们研究唐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近年来, 随着唐诗整理工作的深入, 对异文的考订颇为学界所重视。 在唐诗异文中, 既存在
讹字, 也存在讹句, 这无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唐诗中的问题。 能够将异文的错讹甄辨出来, 还
唐诗以本来的面目, 对唐诗的进一步研究肯定是十分有意义的。
笔者于唐诗素少研究, 但偶也涉猎到一些异文订讹的文章。特别是近读黄灵庚先生的《 唐
诗异文讹字例释》
一文, 颇多感触, 以为异文订讹是件十分严肃而又非常繁难的工作, 似不宜
轻下断语, 还是多一些审慎的为是。
黄先生在文中称“ 对《 全唐诗》 的全部异文做了些甄别、 归类、 分析工作” , 这无疑是有大功
大德的。 其对异文讹字与假借的关系的分析也颇具一些启发意义。 但笔者在通读全文后, 终觉
先生下语有的似乎失之太断。现不揣浅陋, 聊就老先生文中涉及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先生商榷。
一、 关于讹字异文的一些说法
老先生说讹字异文“ 大体上也只有三种类型: 一是异文二字直接相讹; 二是相讹异文二字,
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同义字; 三是相讹异文二字, 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假借字。 ”
笔者认为“ 也只有” 三字似乎说得过死, 唐诗流传至今, 抄了刻, 刻了抄, 从我们平时行文、
校对想, 错讹当决非三种类型所可全能包容的。黄先生文中举例有姚鹄《 王贞白》 诗, “ 王贞白”
·5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