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
丧葬
、
!1用之需
,
前后 不得不五 次卖掉藏书
,
为
《水经 汀少
作疏的打算只好作罢
。
在他
晚年
,
虽藏书己几 乎卖尽
,
仍作文 吟诗以自娱
,
将诗 文稿 油 印成册
,
馈 赠亲友
。
以他 的健康
状况而言
,
有 可能 寿至 期 颐
。
但在
“文革”
中受到 冲击
,
使一 代学 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与世
长辞了
。
他一生 的著述
,
除
《集解》
外
,
尚有
:
《三 国志 注 引书目》
一卷(未刊)
,
《三 国
职官录
》
一 卷(未 刊)
,
《三 国志地理今释》
五卷
(未 刊)
,
《慎园文选》
三卷 附
《卢慎之
自订年谱
》
(油印本)
,
《慎
园诗选
》
十卷
,
《余集》
一卷(油印本)
,
《慎园启事》
二卷
(油 印本)
,
《慎
园笔记》二卷
(油印本)
。
《集解》
最突 出 的特色
,
是它包涵的资料十分丰富
,
几乎 将前人研究
《三 国志》
的成果
全部汇辑进去
;
同时对所有资料
,
不只是客观地排比
,
凡是著者认为应予辨正 之处
,
都发表
了自己的意见
,
而且其中的 一些 见解是相 当精到 的
。
由于著者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
,
自己
有大量藏书
,
能看到一般人看不 到 的名家批校本和各种
《三 国志》
的版本
;
又 住在北京
,
旧
京 人文 荟萃
,
搜罗 和借阅资料都很方便
;
再加上广交海内学 人
,
如与胡玉给
、
王季卿
、
严范
孙
、
胡宗树
、
钱基博父子等人都有联系
,
质疑问难
,
大有裨益
,
故能使这部
《集解》
具有资
料丰而辨正精的特点
。
《集解》
全书共
‘
J!用了多少部书?现已无法作精确统 计
,
因其中凡是 不 知姓名 的批校
本
,
都冠以
“或
曰”
,
其中包括了多少种批 校本
,
无从得知
。
为了说 明
《集解》
的资料丰而
又辨正精这一特色
,
不妨采取
“解剖麻
雀
”
的 办法
,
将该书开头 的一小段加以具体分析
,
藉
以窥见一斑
。
《集解》
一开 头为
:
“魏书一”
,
下为
“武帝纪第 一”
,
接着为 正 文
:
“太祖
武皇帝
,
沛国憔人 也
,
姓曹讳操字孟德
.
汉相 国参之后
。
”
共3 1字
。
在这段 之后
,
裴松之 注
包括自注一句 和 引王沉
《魏书》
一 段话
,
共 计1 0
3字
。
一卜面,
看看
《集解》
的情况
:
“
魏书 一
”
下
—
引潘眉 说
,
指出
“
魏
”
古作
“魏”;
引钱大昭说
,
称
“
魏
”
古作
“巍”
。
卢加按指出建安十八年以冀州等十郡封操 为魏公
,
魏建 国 始 此
;
引
《史 通
·
称
谓篇
》
对魏
、
蜀
、
吴 的评 语
;
引李慈铭说
,
认为
“
此
‘
一
书
’
字及后蜀 下 吴下 书字皆后 人所妄
加
,
非承柞本有
”
。
卢即加以辨正
,
引
《蜀志
·
杨戏传
》
、
《蜀志
·
董 允传
·
注》
、
陆云与
兄书
、
《华阳国志》
等文献证明
“是承作本有书字
,
李说非是
”
。
同 时卢还指出
:“
又按宋
元本冯本均作魏书
,
北监本始改 为魏志
,
‘食本承 其
误
。
”
以上共计3 5
3字
,
卢弼加按语三
处
,
共 2 0
3字
,
即是说卢氏所加按语的字数
,
占
“
集注
”
字数的一半以上
。
“武帝纪第一”
—
主要辨明
《三 国志》
是否有
“纪”
、
“
传
”
之分
:
引
“官本考证
张照
”
说
,
主无
“纪”
、
“传”
之分
;
引卢文码 驳张 照说
,
主有
“纪”
、
“传”
之分
,
卢
弼加按补充说
:
“
卢说痛论官本之失
,
不 知官本实沿 明北监本之讹也
”;
引沈家本说
,
主
有
“纪”
、
“传”
之分
;
引刘咸沂说
,
主有
“纪”
、
“
传
”
之分
,
卢再加按引
《隋书
·
经
籍志
》
说 明唐时所见
《三 国志》
已有
“纪”
、
“传”
之分
。
至此
,
可以结论
,
《三 国志》
作
者笔下是有
“纪”
、
“传”
之分的
。
以上 共计73 2 字
,
卢氏两处加按语
,
共 计17 7 字
。
“太祖武皇帝”
—
引
《史通
·
称谓篇
》
说 明 称
“祖”
与
“帝”
之别
,
卢加按指出
,
对
《史通》
之言
,
希
“
读者无以辞害意
”;
引
“
官本考证李清植
”
之说
,
主
“陈寿意中隐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