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素有虚名, 远近将谓不能容之, 今送与刘表, 视
当何如。 ’ 于是遣人骑送之。 ” 《 资治通鉴》 : 未及此
事。结论: 依据《 后汉书》 而有所增饰。
《 三国演义》 情节: 第 29 回: 孙策之死。《 三国
志》 : 《 吴书·孙讨逆传》 : “ 先是, 策杀( 许) 贡, 贡小
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 卒与客遇, 客击伤策。
创甚至夜卒。 ” 裴注引《 江表传》 : “ 策性好猎, 将
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 所乘马精骏, 从骑绝不能
及。 初, 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 ‘ 孙策骁雄, 与
项籍相似, 宜加贵宠, 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
若放于外, 必作世患。 ’ 策候吏得贡表, 以示策
策即令武士绞杀之。 贡奴客潜民间, 欲为贡报仇。 猎
日, 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 ‘ 尔等何人?’ 答云:
‘ 是韩当兵, 在此射鹿耳。 ’策曰: ‘ 当兵吾皆识之,
未尝见汝等。 ’ 因射一人, 应弦而倒。 余二人怖急, 便
举弓射策, 中颊。后骑寻至, 皆刺杀之。 ” 《 后汉书》 :
未涉此事。 《 资治通鉴》 : 卷六十三据《 三国志·吴书
·孙讨逆传》 注引《 江表传》 。结论: 依据《 三国志》 。
《 三国演义》 情节: 第 34 回: 马跃檀溪。《 三国
志》 : 《 蜀书·先主传》 注引《 世语》 。《 后汉书》 和《 资
治通鉴》 : 未及此事。结论: 依据《 三国志》 。
通过上述具体情节的对照分析, 可以清楚地看
出: 在这些史书中, 《 三国志》 ( 包括裴注) 乃是《 三国
演义》 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二、 《 三国志》 并未为《 三国演义》 提供叙事结构
框架
尽管《 三国志》 ( 包括裴注) 为《 三国演义》 提供
了最基本的史料, 但它以人物传记为主, 重在记叙
各种有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业绩, 而表现历史的总体
面貌和各个局部的互动关系则非其所长, 同一事件
往往分散记于多篇纪传中, 前因后果不够明晰, 有
时甚至互相抵牾。 因此, 它没有也不可能为小说《 三
国演义》 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框架。承担这一
任务的, 主要是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
试以《 三国演义》 中最精彩的情节单元“ 赤壁大
战” 为例。《 三国志》 有关赤壁大战的记载显得很零
乱, 有关材料分散于《 魏书·武帝纪》 、 《 蜀书·先主
传》 、 《 诸葛亮传》 、 《 吴书·吴主传》 、 《 周瑜传》 、 《 鲁
肃传》 、 《 黄盖传》 等不同人物的《 纪》 、 《 传》 中, 不仅
头绪不够清晰, 而且某些关键之处还彼此矛盾。先
看《 魏书·武帝纪》 :
( 建安十三年) 秋七月, 公南征刘表。……十二
月……公自江陵征( 刘) 备, 至巴丘……公至赤壁,
与备战, 不利。于是大疫, 吏士多死者, 乃引军还。
据此记载, 曹操在赤壁大战中的主要对手是刘
备; 虽然初战“ 不利” , 但主要还是因为遇到大疫,
“ 吏士多死者” , 才主动地“ 引军还” , 根本看不到遭
火攻而惨败的迹象。裴注引《 山阳公载记》 云:
公船舰为备所烧, 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遇泥泞,
道不通, 天又大风,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陷泥中, 死者甚众。
这里写明了曹操因被火烧战船而战败, 描写了
曹军败退途中的狼狈状况; 而发动火攻的, 则是刘
备方面, 根本看不到东吴方面的作用。 《 蜀书·先主
传》 所记, 与之有明显差异: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 权遣周瑜、 程普等
水军数万, 与先主并力, 与曹公战于赤壁, 大破之,
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 追到南郡。时又
疾疫, 北军多死, 曹公引归。
这里写明了是孙刘联军共同大破曹军, 焚其舟
船, 曹军遇疾疫只不过是其败退的次要原因; 然而,
孙刘两家, 谁主谁次, 却不清楚。《 蜀书·诸葛亮
传》 着重写了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过程, 然
后交代结果: “ 权大悦, 即遣周瑜、 程普、 鲁肃等水军
三万, 随亮诣先主, 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 引
军归邺。 ” 不清楚的地方还是不清楚。而《 吴书·周
瑜传》 所记则又有区别: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 遇于赤
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初一交战, 公军败退, 引
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 ‘ 今寇众我寡,
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 可烧而走也。 ’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 实以薪草, 膏油灌其中, 裹以
帷幕, 上建牙旗, 先书报曹公, 欺以欲降。又预备走
舸, 各系大船后, 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
望, 指言盖降。盖放诸船, 同时发火。时风盛猛, 悉
延烧岸上营落。顷之, 烟炎张天, 人马烧溺死者甚
众, 军遂败退, 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
裴注引《 江表传》 对火烧赤壁的情景, 叙述更为
生动。这些记载, 突出了吴军在孙刘联盟中和主导
地位, 突出了“ 火攻” 的关键作用。
可见仅凭《 三国志》 的记载很难全面把握战役
的始末和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 这些零散史料确实
无法构成小说的叙事框架。 而《 资治通鉴》 充分发挥
编年体史书的优势, 对史料加以排比、 辨析和整理,
第一次写出了首尾完整、 因果分明的赤壁大战, 战
役的各个环节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曹操南征
——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
出使江东——孙权决计抗曹——曹军初战不利
·75·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