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2
踵事增华、笔补造化的功夫,如不仅沿《三国志平话》把荐诸葛之事放在
送别之末,而且改《平话》并荐卧龙、凤雏两人为专荐诸葛,带言庞统。
不仅袭用项羽迫王陵母作书招儿情节,而且在徐母拒绝之后写程昱赚其笔
迹字体伪为母书以行其奸,等等,则非真才子、大手笔莫办。至于《演义》
为刘备、徐庶之交注入无限深情,揖让往还,抑扬顿挫,一唱三叹;以徐
母故事强化尊刘贬曹,用意深微,慷慨悲凉,使此节描写超出单纯叙事的
层面,成为古典小说中少有的富于诗意的“有意味的形式”[12](P4),那就
不是一般考论所可以说明,而需要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作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无名氏.三国志平话[A].丁锡根.宋元平话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
[3]司马迁.史记[A].前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A].三国志通俗演义[Z].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0.
[5]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三国演义会评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6.
[6]王重民.敦煌本《王陵变文》[A].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8]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