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
建安二年
:
“夏五月蝗。”①
建安三年至五年均无
。
从上述记载可见
,
唯独兴平元年既有大旱
,
又有蝗
灾
,
与夏侯淳 屯田时的气候年成特征正相合
。
据此
,
则知夏侯悼屯田当在兴平元年
。
这年曹操即令
t ’带
甲之士
,
随宜开垦
”,
于是第二年(兴平二年)荀或谏
曹操
“勒兵收熟麦刀,
曹操之军众
“
皆出收麦
”,
而且获
得了
“大收麦”的结果,
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
由此
,
我们也可以得知
,
兴平元年之大旱与蝗灾
是促使曹操实行军屯的重要原因
。
史称这年的大旱
、
蝗灾引起了普遍的粮荒
,
`
是岁谷一解五十余万钱
,
人相食
”②
,
不仅
“百姓大饿”,
而且曹操与吕布双方
的军粮均已罄绝
,
其时曹操
“新失充州,
军食尽
,”
吕
布
“粮食亦尽,
各引去
”⑧
。在这种情况下,
如不马上
解决军粮问题
,
便将如荀或所言
:“则
十万之众未战
而自困耳
”④
。曹操正
是采取了上述军屯措施
,
使其
得以
“约食畜
谷
”,
一定程度上解 决了军食供应问题
,
从而得以战胜吕布
,
收复究州
,
站稳了脚跟
。
当然曹操这时的军屯
,
是属于临时性的应急措
施
。
从 屯田之组织形式来看
,
它显然首先是一个军
事单位
,
只是由于解决军粮之急需
,
故令将士均需承
担一定的生产任务
。
这种军屯当然还谈不上日后实
行 的
“
分成制
”,
其收获物必是全部充作军粮
,
以便统
一
“约食畜谷”
,
战胜敌手
。
大概在魏国始建之后
,
司
马赘 向曹操提出
t ’且耕且守”的建议后,
军屯才逐渐
制度化
。
至此
,
还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
:
既然曹操之军屯
已于兴平年间开始实行
,
何以史书一再称建安元年
曹操破黄巾定许之后
,
接受枣抵
、
韩浩等人建议
,
才
`
始兴屯田
刀呢?
我们认为二者是不矛盾的
。
因为建
安元年枣抵
、
韩浩等人建议实行的是
“民屯气而不
是
先已有之的
“军屯”。我们知道,a
屯田, ’ (指军屯)这一
国有土地的经营方式早在西汉已经出现
,
而在曹操
的时代
,
施行军屯者已不限曹操一家
,
如兴平二年公
孙攒败于袁绍之后
,
“
遂保易京
,
开置屯田
,
稍得自
支
刀⑤
,
这看来也是一种军屯
。
故在魏晋时 期已形
成
“出战入耕,
自古以常
”⑦
的观念
,
军屯已不是什么
新鲜的事情
。
至于 民屯
,
虽然过去不是完全没有类
似的形式
,
但毕竟没有在内地大规模地实行过
,
所以
枣抵
、
韩浩等人的建议
,
某种意义上便是一个创新
。
他们建议的核心是
“
募民屯田
”,
即民屯制度
,
并将其
制度化
,
规定了民屯生产物的分配制度—分成制
的剥削方式
。
这套民屯制度使曹操找到了解决当时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好形式
,
因而得以首次在
内地大规模地推行
,
“于是州郡列置
田官
, ,
,
开创了经
营国有土地的一个新形式
。
总之
,
我们认为曹魏屯田是军屯在先
,
民屯在
后
。
军屯开始于兴平元年(公元1 9在年)
,
地点在充
州;民屯开始于建安元年(公元19 6年)
,
地点是从许
下开始而推向全国
。
①
《后汉书
·
献帝纪
》。
②③
《三国志·
魏书
.
武帝纪、
④
《三国志·
魏书
·
苟或传、
⑥
《晋书·
武帝纪
》。
⑥
《后汉书·
公孙琐
》。
⑦
《晋书·
食货志、
6
.
7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