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
始立异议
,
自朱子以来
,
无不是习凿齿而非寿
。
然以理而论
,
寿之谬万万无辞
。
以
势而论
,
则凿齿帝汉顺而 易
,
寿欲帝 汉逆而 难
。
盖凿齿时晋已南渡
,
其事有类乎蜀
,
为偏安
者争正统
,
此孚 于 当代之论也
。
寿则身为晋武 之臣
,
而晋武承魏 之统
,
伪魏 是伪晋矣
,
其能
行于当代哉?此犹 宋太祖篡立近于魏
,
而北汉
、
南唐近于蜀
,
故北宋 诸儒皆有所避
,
而不伪
魏
。
高宗以后
,
偏安江左
,
近于蜀
,
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
,
故南宋诸儒
,
乃纷纷起而帝蜀
,
此皆当论其世
,
而未可以一格绳也
。
”
这一段史论 把拥刘反曹正统 思想归结为
“为偏 安者争
正统
”,
是 符合历史 实际 的
。
然
而
,
《提 要》作者在清人统 治下不 可能进一 步指 明东晋
、
南宋拥刘反曹
“
为偏安者 争正
统
”,
实际上是中原人民反抗北方民族入侵 的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感情的表 现
。
陆游 的诗说
“邦
命中兴 汉
,
天心大破曹
”,
就是以蜀 汉喻南宋
,
曹魏喻金 国
,
表现南宋军民坚决抗金
、
收复失 地的壮 志豪情
。
罗贯中的 时代不存在
“
为偏安者争正统
”
的问题
,
所以嘉靖本 拥刘
反曹的思想倾 向不 可能具有民族 主义因素
。
然 而
,
清朝作为金民族的后裔入主中原
,
南明
小朝廷 局缩闽地
,
时局 大类东 晋和南宋之偏 安江左
。
故而
,
此时 拥刘反曹便重新成为民族斗
争的思想 武器
。
例如
,
一 六四五年身为南明督师的史可法在致清摄 政王多尔哀的信中
,
就 曾
援引帝蜀寇魏的观点为南明政权争正统
,
农民起义军将领李定 国归附南明抗清
,
也是把 永历
比作刘备
,
而以关羽
、
张 飞自任
。
南明亡 后
,
一些坚持反清复明的遗民也往往 借拥刘反曹鼓
吹 修史应存南明统续
。
戴 名世《南山集》狱 等就是 因此触 祸的例子石王夫之曾指出
:“
以先
主 绍汉而 系之正统者
,
为汉借也
。
存高帝诛暴秦
,
光 武讨逆莽之功 德
,
君 临已久而 不忍 其亡
也
。
·,·
故为汉而存先主者
,
史者之厚 也
。
”
王夫之对刘备颇有微辞
,
其所以尊蜀 汉为正
统
,
乃是
“为
汉惜
”
、
“不 忍其亡”,
是 对故国风范
、
汉官威仪的深厚眷恋之情
。
顾炎武有
诗 说
:“
传与儿曹记
,
无 忘汉腊年
”
。
这种至 死无 他
,
期世 代相传的 民族感情
,
通过拥刘
反 曹以寄托 下来
,
发扬开去
,
实在是当时民族斗争的历史必然
。
尽 管我们不 能肯定毛本强化
拥刘反曹的 正统思想是为了反清复明
,
但对于毛宗 岗这样一位关心现实的评点家
,
我还是 倾
向于 认为他 是有这种寓意 的
,
至 少在客观上是顺应了这种民族要求
。
不然
,
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
,
毛本 便不会压倒一切旧本而盛 行于世
。
然 而
,
有的同志却认为
:“
清初毛宗 岗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正统观点
,
作为自己评 改
《三国》的 指导思想
,
这对维护清王朝的 正统 地位
,
具有现实意义
。
这或许也 是毛本
《三国》在以后三百年 中
,
得以广 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
‘
这种论点实在牵强 附会
。
首先
,
朱熹帝蜀的正 统观 是以
“地”
不正 而
“理”
正为南 宋偏 安之局争 正统 的
,
而清王朝以少
数民族入主中原
,
是
“地”
正而
“理”
不 正
(不姓朱)
。
在有 弘光
、
永历等南明小朝廷偏安
南方
,
许多反清武装力量存在的情况下
,
这种 论
“理”
不论
“
地
”
、
为偏安者争正 统的 拥刘
反曹正统观
,
怎么会
“
对维护 清王朝 的正统 地位
,
具有现实意义
”
呢?其次
,
清统治者固然
是以
“
雪君父之仇
”
为招牌入主中原的
,
但 正如曹魏是所谓受禅于汉献帝一样
,
按照 朱熹的
正 统观
,
也不 可谓得 天下之正
。
所以
,
在 当 时的情况下
,
鼓吹拥刘反曹的正统观
,
对维护清
王朝的正统地位绝无 帮助
。
当然
,
据《缺 名笔记》载
:“本 朝
(指清
—
引者)羁糜蒙古
,
引《三国志》
‘桃
园结谊
,
事为例
,
满洲自认为刘备
,
而以蒙古为关羽
”
。
但 那是清统
治者就满蒙关系而 言
,
对汉满关 系从未作过 此种 类比
。
而且
,
这种以刘关喻 满蒙之比
,
恰恰
忽视了汉族知识分子拥刘反曹正统观中含有的反清民族意识
。
所以清统 治者这才能允 许汉族
61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