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博
,
凡过去人类一切活动的记载都是历吏
”
。
至于 研究历史的目的则说成
:
“在将过去
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 或新价值
,
以供现代人活 动 之资鉴
”
“新价值”
,
无非是对过去 的史料经过一番
“钩沉”
、
。
他这里 所谓的
, ’新 意
义
”
、
“正误”
、
“
兔集
”
、
“
排比
”
“求得真事
实
”
,
以
“发潜阐幽”
,
作一番重新估价
。
如此而已
。
多偏重于方法论
,
并没有
赋予历史以新的时代意义
,
质而言之
,
梁启超 对于 历史 的意义及目的的认识在二十世纪初年
的《新史学
》中已 达到高峰
,
此后
,
便逐步后退
。
这是与 其整个史学思 想的倒退相一致的
。
至千对梁启超整个史学 思想体系及其倒退的 原因的探讨
,
只能侯诸后日
,
或侯诸他人了
。
注释
《西学书目表序例》
,
《饮冰室 合集
·
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之一
,
第1 2
2一1 23页
。
、、
回
、
《变法通议》
,
《文集之一》
,
第7 0页
。
、、、
嵘
译列国岁计政 要叙》
,
《文集之二》
,
第6 0 页
。
、
《文集之四》
,
第10 0页
。、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
,
《文 集之二》
,
第2 8页
。
、
《文集之三》,
第l s页
。
@
、
《文集之一》
,
第12 8页
。
、、、
。
、、、、
@
、、、、、、、、、
@
、、
@
、、、
、、
@
、
吸
、、
( (新史学》
,
( (文集之九》
,
第7
,
3
、
3
、
3
、
3一4
,
J
、
2
、
5一6
,
20
,
24
、
2 5
,
3
、
2 6
、
2 7
、
29
、
21
、
25
、
2 1
、
25一26
、
29
、
9一10
、
7一8
、
1 0
、
11
、
1
、
1 1页
。
、、、
《中国史叙论》
,
《文集之六》
,
第从
n
、
1页
。
@
、
杨鸿烈
:
《史学通论》
,
第5 7页
。、
《文集之六》
,
第5 9页
。
、
《饮冰室合集
.
专集(以下简称<专集
>)
之三》
,
第4页
。
@
、、、
@
、、、、
@
、、
O
、、、
《专集七十三》
,
第2 8
、
2 9
、
3 0
、
3 1
、
3 1一32
、
5 3
、
34
、
x
、
2
、
i一2
、
2一s
、
3页
。、、
《专集九十九》,
第17
、
5页
。
(上接第31页)
甸《三 国志
·
蜀书
·
黄忠传
》。
《资治通鉴》邵陵厉公嘉平元年
。
“
委质
”
可参见《左传
·
禧公三十二年》
、
《国语
·
晋语九
》、
《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索隐
。
《三国志
·
魏书
·
刘表 传
》注引《傅子》。
母
《日知录,
卷一三
《两汉风俗,
。
匆《后汉书
.
光武纪) } o
《三 国志
·
魏书
·
杜徽附子恕传》
。
@《晋书
·
傅 玄传》
。
《史记
·
平准书》
。
《战国策
·
秦策一》
。
@《汉书
·
贾谊传》
。
@《史记
·
樊哪滕灌列传》
。
《史记
·
项羽本纪》
。
@《汉书
·
礼乐志》
。
《后汉书
·
樊宏附族曾孙堆传》
。
《后汉书
·
江革传》
。
《太平经合校
·
一一七
·
天咎四人辱道诫》
,
中华书局一九六O年版
。
《三 国志
·
魏书
·
董昭传》
。
《三 国志
·
魏书
·
桩丘俭传》
。
@
《三国志
·
魏书
·
高柔传》注引孙盛 语
。
@仁国志
·
吴 书
·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
《三国志
·
吴书
·
三嗣主传》注引《襄阳记》
。
《晋书
·
文帝纪》
。
母《日知录》卷一三《正始风俗》
。
《晋书
·
武帝纪》
。
留《晋书
·
成帝纪》成和五年正月己亥
。
2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