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荆州
。
谁料一败涂地
,
追悔莫及
。
刘备
渗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
不回成都
,
病故永安
。
刘备的固执与专断
,
由来已久
。
二一五
年
,
他不北争汉中
,
得地
、
得民
、得人
物
,
而走
与孙权争南三郡就大为失策
。
刘备
“负恃弱
众以图力争
” ,
根本没有两线作战的力量
,
结
果中分荆州
,
反而丢了战略要地江夏郡
,
把荆
州南郡暴露给了孙吴
。
孙权所索南三郡为长
沙
、零陵、
桂阳
。
孙刘 中分荆州
,
以湘水为界
,
长沙
、
江夏
、桂
阳东属
,
南郡
、零陵、
武陵西属
。
江夏为南郡东部屏翼
,
蜀失江夏
,
即失南郡江
防
,
为日后吕蒙取荆州敞开 了大门
。
所以廖
立批评说
,
刘备争南三郡
,
不仅
“徒
劳役吏士
,
无益而还
” ,
而且
“既
亡汉中
,
使夏侯渊
、
张都
深入于巴
,
几丧一州
”
。
后来刘备虽然得了
汉中
,
但只得其地而失其民
,
曹操移汉中民八
万余口
,
移武都氏五 万余落以实关中
,
捍御蜀
汉
,
汉中人物尽为曹操所有
。
刘备打了一场
消耗战
,
丧失大将吴兰等
,
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
。
刘备北定中原的外部环境有赖同盟
,
而
刘备却亲手把它破坏
,
播下了失败的种子
。
关
羽在同盟出现裂痕之时北伐
,
更是一种冒进
,
是典型的
“
负恃弱众以 图力争
”
。
用廖立的话
说
,
就是
“
羽估恃勇名
,
作军无法
,
直以意突
耳
”。
同时刘备又从荆州抽走了孟达
,
使荆州
成了一 座 空城
。
刘备既委孟达去攻上庸
,
却
又信人不 专
,
派养子刘封去监 军
,
造成刘
、
孟
二将不和
,
荆州告急
,
坐视不救
。
这都是刘备
固执与专断
,
造成的一连串失计
,
夭折了隆 中
路线
。
刘备执着于荆州的寸土必争
,
又死抱正
统的名分不放
,
因而在外交上陷入了僵化
。
从正统的名分上来看
,
关羽讨贼
,
孙权袭杀
,
于名分大义
,
天理不容
。
刘备问罪
,
道义上是
站得住脚的
,
但从天 下分裂
,
逐鹿中原的立场
看
,
荆州本是东吴将士争得
,
讨还荆州
,
同仇
敌汽
,
并无不 义
。
从形势上看
,
刘备不度德不
量力
,
不分主次
,
一 意孤行
,
可以说是不识时
务
。
诸葛亮就豁达得多
,
他以身许汉
,
一心扶
汉
,
但不那么僵化
。
他受遗命辅孤
,
办的第一
件事就是恢复吴蜀同盟
。
二二九年
,
孙权称
帝
,
蜀汉君 臣
,
主张讨伐
,
诸葛亮力排众议
,
遣
使陈震庆贺
,
与孙权订立中分天下的条约
,
奉
行了灵活外交
。
诸葛亮的努力
,
迎来了蜀汉
立国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
,
并能六出祁山
,
北伐中原
。
四
、
孙权的 灵活 外交导 向三国鼎立
如果说孙权在军事上是第二流的
,
那他
在政治和外交上无疑是第一流的
。
在外交上
,
孙权比曹操
、刘
备
、诸
葛亮都要略高一筹
。
孙
权在不失安吴原则的前提下
,
奉行灵活的外
交策略
,
在每一个历史关头
,
都作出了惊人
的选择
,
一步步导向三国鼎立
,
使处在长江
下游的孙吴立于 不败之地
,
不负孙策所 托
,
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杰出政治家和外 交
家
。
孙权的第一个果敢决策是借荆 州给刘
备
,
树操之敌
,
屏蔽东吴
。
当刘备奔吴之时
,
其
众
“
不当一校
,
计穷虑极
,
志势摧弱
,
图欲远
窜
”,
不被人看重时
,
孙权却认为
“
非刘豫州
莫可以当曹操者
”,
采纳了鲁肃和诸葛亮的建
议
,
毅然与刘备结盟
,
败曹操于赤壁
,
又资之
以土地
,
使曹操大吃一惊
。
孙权联刘
,
就意味着他修正全据长江的
基本国策
,
而谋 求鼎足三分
,
看起来是一个退
步
,
实际上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前进
。
孙权
全据长江的前提是
“北方
多务
” ,
而现在曹操
已统一北方
,
志在吞吴
,
应时变化
,
修正 立 国
路线
,
正是识时务的俊杰
。
孙权精通历史
,
至
于晋文合宋
、
齐以败楚
,
乐毅结赵
、魏
以破齐
,
汉高连韩
、
彭
、
英布而摧项
,
往事之师
,
不仅是
诸葛亮
、鲁肃奉为
楷模
,
孙权也筹之熟而执之
固
。
所以周瑜
、
吕范等大臣都不能乱其心
,
移
《三国志
·
廖立传
,
。
《鲁肃传》裴注《昊书,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