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
(0 次评价)3070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 义》却恰恰不是爱的演义、美的演义,不是人性的演义,而只是战争的演 义、暴力的演义。它本应去解释作为乱世的人性根源而存在的种种社会的 病态、人性的病态,可它却执着于战争的描写和对英雄的膜拜,它写打仗, 写的是“将” ,写权术,写的是“相” ,人不过是表演的道具,没有生命, 没有表情,因此它所熏陶出来的读者,不可能离“美”更近,而只能是乱 世的继承人和接班人。而在易中天那里,当历史成为故事,乱世化为笑谈, 权术被津津乐道,生命的关怀已经渐行渐远,更无论美学的追求了。 潘知常认为, 三国乱世的根源是 “失爱” , 文学的使命就应该去 “补爱” 。 而《三国演义》却把造成乱世的根源归结为“失德” ,因此就要“补德” , 这就把道德逻辑虚拟成了历史的逻辑, 是极为荒谬的。 因为 “三国无义战” , 三国乱世的各方诸侯没有一方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他们所进行的不过是永 无停息的“抢椅子”的千年游戏,我们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帝蜀寇魏的思维 定势不过是一种虚拟的道德快感。比如, 《三国演义》所竭力描摹的正面人 物形象如刘备,不过是打着一块“道德”招牌,将假仁假义伪装到底的伪 君子,而“贤相”诸葛亮,不但一出山就成为了“战乱首席设计师” ,他的 穷兵黩武也正是蜀国首先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国演义》之中所谓的英雄不 过是一群凶猛狡诈的动物,在三国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的天空,人们看到 的只是一群暴力的嗜杀人者,却看不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 人性根源的准确把握,是一部文学作品进入美学殿堂的起点。在潘知 常由讲座结集而成的新著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 中,作者怀着悲悯之心对四大奇书作了全新的评价,他解读每一个具体的 生命,矫正我们的美学思维,时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评论,尖锐、犀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09:55 , Processed in 3.6266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