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厚、信义卓著、礼贤下土、爱护民众的优良品德使他成为封建时代美德美
行的化身,而曹操的凶残暴戾、狡诈猜忌、外宽内妒、杀戳人民等丑恶品
德和行径,则使他成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恶德恶行的集中代表。小说“拥刘
反曹”的思想倾向的形成虽然有一定传统的、历史的原因,但现实的政治
态度、理想、愿望则是起更重要作用的因素。罗贯中从封建社会现实的政
治状况出发,根据他个人对历史的观察、理解,显示出刘蜀一方的正义性,
并在具体描述中提出蜀汉“圣君贤相” 、 “兄弟忠义”的理想君臣关系模式;
相应地对曹魏一方的君臣互忌、争斗乃至杀戳等丑恶内幕则加以深刻批判
(特别是在曹操死后的魏方宫廷内部) 。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个人思想条
件等方面的制约,作者对歌颂的一方描写未免有欠真实(未能真正反映封
建时代的社会本质的一面) ,但他的期待与展示却是真诚的、积极的。在对
曹魏一方批判时,也不否认曹操一方人士的干略和才华,这就更加深了批
判的力度。总之,作者对道德美的标示和道德丑的暴露起到了卓著的昭善
显恶的艺术功用。
3、悲剧意蕴,警示千古。如本文前一部分所述,历史小说就是作家以
小说的艺术形式对历史作出某种阐释。它的艺术魁力产生即是一种作家捕
捉到的历史内蕴与当代意识相互交融的特殊效果。 在作品中古代与当代 (作
者所处时代)历史与现实达到了充分交融,形成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哲理
感。就《三国演义》的作品实际看,它呈现的深刻哲理主要就在于其笼罩
全书的悲剧意蕴一蜀汉集团事业失败的悲剧。小说起始就描述东汉末年宫
廷变乱、奸佞擅权、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统一的
理想社会生活的想望,而作者笔下的刘蜀集团正是实现这种想望的正义代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