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许的
。
主 守派在蜀汉朝廷中占优势
,
对姜维是很夫的压力
,
这才是使姜维自己感到
“危
惧
”
的根源
。
主守派
“废
维立宇
”
这件事
,
从诸葛赡
、
董厥或者黄皓方面说
,
都不是排挤
“羁旅归 国”
的姜维
,
更不是黄皓 一人的阴谋
,
怎么能归罪于黄皓呢?这条罪名 是 不能成
立
。
4
、
破坏防御魏军 的军事部署
。
景耀五年(魏景元 三年
,
公元 二六二年)
,
锤会在关中
结集军队
,
准备伐蜀
,
姜维上书要求在阳安关口
(今陕西两勉县老阴平关)
、
阴平桥头(今甘
肃文县境内白龙江与白水江汇 合处)设防
。
姜维 的建议十分正确
。
“
(黄)皓征信鬼神
,
谓
,
敌终不 自致
,
启后主寝其事
,
而群臣不知
。
”
(
《姜维传》)
这件事充分表现 了后主与黄皓
都十分愚昧无知
。
《通鉴辑览》批评说
:
“会
、
艾方锐意图蜀
,
蜀之君臣即防守厄塞
,
尚恐
不足御之
,
反以阉竖信巫
,
致使从中掣肘
,
不亡何待
!
禅之庸暗 更不止于燕雀处堂矣
。
”
后
来魏军正是迅速进 入这两个隘口而使蜀汉陷于彻底失败的
。
黄皓和 后主都要负重要的责任
。
可以作为黄皓覆国的证据的
,
在现存材料中仅仅这一条
。
是不是蜀汉之 亡就是由于不 在关
口
、
桥头设防?要 是按照姜维 的建议 在关口
、
桥头设防就可保住蜀汉?答覆是否定的
。
为了
不使行文枝蔓
,
就不在此展 开论证 了夕
。
,
如上所述
,
关于黄皓专政与覆国
,
识的对象对历史认识的限制所造成
。
《蜀书》硫略
仍不能使人看出其梗概
。
之所以如此
,
是由于历史认
历史(这 里仅指人类社会史)
,
是人类 活动的既往陈迹
。
史学则是后人研究历史的 学
科
。
史学工作者所凭借认识历史的 乃是历史遗物和 文献
,
舍此 无 由
。
这是认识历史的特点
。
认识的历史证 明
,
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认识不同(自科学可以反复进行千百次实验
,
使其要
观察认识的物体或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
也与 当今的社会调查不同(可以亲临其境)
,
因
此
,
历史认识的对象对历史研究有很大的限制
,
我国文化典籍素称繁富
,
举世无匹
,
应该有
足够的历史资料供人们使用
。
但是
,
在具体工 作中
,
常常发生 文献不足征的苦恼
,
两千年前
的孔子曾经为此发出浩叹
,
我们在这里讨论 的黄皓专政与覆 国又是一个例 子
,
《三国志
·
蜀
份\
书》没有保存下充分 的材料
。
陈书号称嘉史
,
早有定论
,
同时它也存在缺点
,
正 如裴松之所指 出
:
“失在于略,
时有
所脱漏
。
”
(《
_
L三国 志注表》)魏
、
蜀
、
吴三书之中
,
《蜀书》尤为简略
,
脱漏不少
。
如《蜀科》是蜀汉统 治者制定的 国法
,
是非常 重要 的法制 文献
,
理当大书特书
,
详细载
录
。
事实正相反
。
《蜀科》仅 见于《伊籍传》
。
传说
:
“
(伊籍)迁昭文将军
,
与诸葛亮
、
法正
、
刘巴
、
李严共造《蜀科》
;
《蜀科》之制
,
由此五人焉
。
”
这是关于
《蜀科》的唯一
材料
。
《伊籍传》全文共14 8字
,
姓名
、
籍贯
、
依刘表
、
转托刘备
、
入益州等 事就占了6 6
字
。
另外
,
具体记录 了两件事
:
第一件
,
伊籍使 吴;第二件
,
与诸葛亮等人共造《蜀科》
。
尽管这样
,
可看出陈寿还是认为制 定《蜀科》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
也是伊籍一生中极有意义
沪
`
·
的工作
。
既然陈寿将撰 制《蜀科》系在《伊籍传》中
,
为何不可较详细地摘录其内容
,
起码
载录它的篇章和要点
。
何况
《三国志》无 志
,
更应详载《蜀 科》的内容
,
以保存重要历史文
献
。
可惜陈寿没有这样作
。
再如诸葛亮率大军北伐
,
六 次主动 出击
,
《蜀书》的记载也极简略
,
没有对任何一次战
役作具体的记述
。
例如建兴九年的祁山之役
,
战事延续五个月
,
是诸葛亮北伐战争多次主动
·
77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