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山采药
,
曾得百部神书
,
代天宣化
,
没有取人毫厘之物
,
说得天花乱坠
。
但孙策一语道
破
,
他问于吉
.“你说
毫不取人
,
那你身上穿的衣服
,
嘴里吃的食物哪里来的?
”
一句话揭
去于吉神仙的伪装
。
在神权蒙蔽下的呆国群臣怕得罪神仙
,
请吴国太出来为于吉说情
,
孙策
平时对母亲很孝
,
但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
,
没有为伦常所绮
,
而是以国事为重
,
明快地回
答
:“此乃妖人,
能以妖术惑众
,
不可不除
。
”
严正拒绝
,
不和一点稀泥
。
第三
,
以事实来
检验神仙之说的妖妄
,
教育群僚
。
张昭等数十名头面人物
,
连名作状
,
拜求孙策
,
乞保 于神
仙
,
孙策为了不与群臣处于对立面的孤立地位而失去群众
,
同时也为了与群臣统一对神仙的
看法
,
进一步以事实来驳斥神仙之说的无稽之谈
,
他说
:“昔交州
刺史张津
,
听信邪教
,
鼓
瑟焚香
,
常以红帕裹头
,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
,
后竟为敌军所杀
。
此等事 无 甚益
,
诸君未 悟
耳
。
”
在当时受神权想想禁锢的时代
,
孙策却能亮出唯物观点的火花
,
这是十分 难 能 可贵
的
。
最后从罗贯中笔下仍把孙策之死与得罪于神仙联系在一起
,
这里也反映作者思想上 的
矛盾
,
他既能指出
:
“吾命在天,
妖人决不能为祸
,
。
但又着力写于吉死后作祟
,
致孙策于
死地的 因果关系
。
孙策不但能识人用人
,
对自己亦有自知之 明
,
在历史上位极一方之 主而能自己认识自己
的人
,
诚属难能可贵
。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
:“举
江东之众
,
决机于两陈之间
,
与天下争
衡
,
卿不如我
,
举 贤任人
,
各尽其心
,
以保江东
,
我不如卿
。
”
这种评价很有见解
。
在一千
七百多年前的孙策就能如此地对人对己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
我们不能不赞美孙策朴素的辩
证法观点是超于群雄的
。
可惜天不 与寿
,
孙策仅活了二十六岁
,
大志未遂
,
如果他能像孙权
那样长寿
,
以他 的用人之道
,
加上江东之富
,
人杰地灵
、
天下归心
,
则统一 三 国的
,
也有可
能不 是 司马 氏l
一九/、/、年四月
- ~ ~ ~ 口~ ~ ~ .~ ~ ~ .~ ~ ~
一
(上接第5 7页)
“愿
听指挥
”
,
协同作 战
,
乐进守城自然无可无不可
。
这 些表现符合他们原来的性格
。
曹操
这一
“木匣 指令”
,
及时协调了他们三人的意见
,
统一他们的行动
,
使他们互相配合
。
于
是
,
便出现了张 辽威震 逍遥津的辉煌战例
,
打退孙权的进犯
,
牢固地保护了合 肥
。
这表明曹
操能用人之长
。
所谓
“知其不
贤而用 之则贤
”
,
使之各得其所
。
曹操还赏罚分 明
,
法纪严 明
,
而且带头执法
,
以为榜样
,
象大家都熟悉的
“
割发权代
首
”
的做法
,
虽然有几分做作
,
但作为一个最高统帅
,
带头维护法纪的尊严
,
这 也 是 难得
的
。
曹操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能够做到
“唯才是举”
,
知人善任
,
这是值得肯定的
。
他比起
那些妒 贤忌能
,
摧残人才的专制暴君
,
或有目无珠
,
既不识才
,
又不善用才的平庸之辈
,
要
高明得多
。
这也足以称
“超世之 杰”
至还应该指出
,
曹操的
“唯才是举”
,
目 的是为了夺
取政权
,
维 护自己的统治
。
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
,
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
,
仍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属于 其剥削阶级属性的 一些暴虐行径
,
比如残酷地剪除异 己协党同伐异
,
喜怒无常
,
随
便杀害能者
,
等等
。
曹操先后杀孔 融
、
杀杨修
,
借别人的刀杀弥衡
,
在赤壁横塑赋诗时杀 刘
馥等
,
都引起很强 烈的反响
,
为人们所非议
。
这是他的剥削阶级本质的表现
,
是应 该否定
的
。
拔开这 些由于历史的局限而带来的消极因素
,
曹操的人才思想对我们 还是有启发的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