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则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
。
然而
,
所 有这些描写
,
都体现了一种共同的倾向
,
即人对自
然的驾驭和征服
,
体现了一种超 自然 的力量
。
而这 正是 作者 的审美理想 的一个重 要内容
。
总
之
,
依 靠 人类 的智慧来 改 变社会
、
驾驭自然
,
这便 是 作者通过诸葛亮的形象所表现的智慧理
想的全部内涵
。
简 而 言之
,
在诸葛亮这一形象中
,
人生理 想
、
道德理 想
、
智慧理 想三 者 互相 交融
,
相得
益彰
,
构成了这一形象的鲜明的理 想色彩
,
体现着作者 的审美理 想
。
这种审美理 想
,
对
《三
国演义》的成功创作产生了重要 而深远的影响
。
召三 国演义》
、
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
“演义
体
”
的历史小 说
,
同时也是成就最高的
一部历史小 说
。
明清两代 的历史小说创作
,
其数量不可谓不多
,
而 其质量则鲜有能与 之匹敌
者
。
究其原因
,
除了作者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成功把握外
,
罗贯中的审美理 想无 疑是一
个十分重 要的 因素
。
罗贯中通过诸葛亮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理 想
,
集中地体现了我们 民
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一些最积极的因素
,
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因而数百年来
,
诸葛亮的形象始终是千千万万正直的中国人心目中的一面旗帜
,
一种楷模
,
成为我们民族的
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
人生应当追求不朽
,
艺术应当追求不朽
。
诸葛亮 的形象便是人生与艺术不朽的结晶
。
【注释 】
邱振声等《万古云霄一羽毛》
,
咤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
(上接第3 2页)
(一)圣叹本姓金
,
并不姓张
;
(二)
圣叹对
《三 国演义》
,
本来就不甚 重视
,
所谓
《圣叹
外书》本
“第一才子
书
”
乃 是他的朋友毛宗岗的伪托
,
其 评语 全出毛宗岗之手
。
又这个辞典
写道
:
《水浒传》
:
书名
,
章回小说
。
相传为元末 明初罗贯中作
。
又有题施耐庵撰
、
罗贯中纂修者
。
明金圣叹断为自七十回后罗贯中所续
。
其描写
人 物
,
刻 画 尽
致
,
为有价值之文学作品
。
版本颇多
,
有百 回者
、
百十五回者
,
百二十回者
,
今坊
间通行者
,
为金 圣 叹删定之七十一回
。
或截百十五回本之下半为
《征四寇》
。
由此说明
,
至今台湾流行 的《水浒》
,
仍是删去了金批的
、
由金圣叹腰斩后的七十回太
,
而百回本
、
百二十回本并不通行
,
这对大陆研究者 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
但我们 也看到了辞 条
编写人仅仅着眼 于从回 目多少来介绍
《水浒》的一些版本
,
‘
他们不仅 没有注意到七十 本回本
与其他本子思 想体系 上 的大不相同
,
而且连简本
、
繁本也不加区别
,
这 就显得太疏于版知识
了
。
至 于施耐庵条
,
这部辞典又 是 这样评价的
:
元东都人
。
名 子安
,
以字行
。
踢 进士出身
。
元末
,
官钱 塘
,
与当道不合
,
弃 官
归
。
闭户著书
,
有《志余》
,
《水 浒传》等书
。
··
云云
,
更是杂取误说
,
一无是处
。
又钱先生的文章中再次引用 的
“
明淮南王道生
”
写的《施
耐庵墓志 铭》 以及传记 之类
,
始见于1 92 8年n 月
8
日的上海
《新闻报》
,
但经过前几年大陆
学术界的考证
,
已经证明都是近人托名伪作
。
最后还要说 明
,
本文是在第四届全国
《水浒》学术讨论会上 宣读 的论文之一
,
自从首届
讨论会以来
,
已经七年了
,
遗憾的是还没有接待一位台湾古典文学专家!
“谁
谓河广?曾不
崇朝
”
多
我们希望
、
也 相信 在 第五届 全 国《水浒》学术讨论会上有机会和 台湾学者 面对面地
互相切磋!
一
遵
一
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