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再论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
(0 次评价)5681 人阅读0 次下载
增近九百万 。 如果不是原曹魏境内的屯田民 大部分变成了州郡编户齐民 , 这一情况的出 现是不可理解的 。 第二次 是 《 隋书》卷28 《地理 志》云 : “有晋太康之后 , 大批编户 二百六十余万 。” 这是太康几年的统计数字 , 虽不明白 , 但可以肯定是在太康元年之 后 。 第三次是太康三年( 28 2 年) , 户数达到三百 七十七万 。 太康三年户数既为三 百七十七 万 , 则 《 隋书 · 地理志 》所云 : “二 百六十 余万 ” 户之数 , 只可能是太康二年的统计 。 姑且不去追究这一疑点 , 从太康元年的二百 四十五 万余户 , 到太康三年增到三百七十七 万 , 将近增加一半 。 如果不是 由于占田法令 的颁布推动了编户化的屯田民登记户口的积 极性和原有东吴境内的屯田民的编户化 , 这 一情况的出现又是不可理解的 。 用上述的 办法去推证曹魏末年屯田民的编户化及太康 初年东吴屯田民的编户化潮流 , 虽然是有道 理的 , 但毕竟还缺乏直接证据 。 那么 , 有没 有这样的直证 呢?经过仔细推敲之 后 , 发 现 直证是存在的 , 而且 数量还不少 。 简而言之 , 这些直证就是魏末废除民屯制度后在魏国境 内出现的大量改典农为太守的事实 , 以及在 西晋灭东吴之初大量废除吴 国原有民屯机构 和恢复郡县设置的事实 。 正是在这两段时期 内 . 使曹魏与东吴的屯田民大都实现了编户 化 , 成了在州郡户口册登记户口的编户齐民 , 从而导致了这两段时期官府户口统计数的激 剧增加 。 为 了揭示曹魏 、 东吴屯田民编 户化过程 的实况 , 按时间顺序简述如下 : 《晋书》卷3 7《宗室 · 安平献王孚传附 孙司马洪传 》云: “仕魏 , 历位典农中郎将 、 原武太守 。 武帝受禅 ” 按曹魏时无 原武郡 , 唯有东汉时的河南郡 下有原武县 , 为什么司 马洪于曹魏时能作原武太守呢?又 ‘ 据 《水经 · 济水注 》云: “魏正始三 年( 242 年) , 岁在甲子 , 被癸丑 诏书 , 割河南郡 自 巩 、 网以东创建荣阳郡 , 并户 二万五千 , 以 南乡筑阳城乡亭侯李胜字公照为 郡守 , 顾 ( 故)原武典农校尉 , 政有遗惠 , 民为 立祠 于城北 五里 , 号曰李公祠 。 ” 这就是说 , 在 正始三年之前 , 确在原武县设有郡级农官 , 叫原武典农校尉 。 还有《三 国志 》卷5 《后 妃 传明悼毛皇后传》 , 谓 “景 初元年( 237年) , 迁曾散骑常侍 , 后徙羽林虎责中郎将 、 原武典农 ” , 这又一次证明魏时原武县确有 郡级农官之设 。 依此而言 , 则仕于魏时的司 马洪 , 只能为原武典农而不应为原武太守 。 然而 , 史载司 马洪 “仕魏, 历典农中郎将 、 原武太守 ” , 明白无误 , 这就只有可能是先 作原武典农中郎将 ; 由于魏末废除民屯 , 按 照 “诸典农皆为 太守刀的原则 , 改为原武太 守 . 于是就成了 “历 位典农中郎将 、 原武太 守 。 ” 从其下文 “武帝受禅” 的话看 , 确知 司 马洪为典农中郎将在魏末 , 故其 “ 原武太 守 ” 更有可能是由改典农为太守而来 。 原武 典农既改成了原武太守 , 则其屯田民无疑也 随 之成了郡县编户齐民了 。 又 《 晋书 》卷3 7《宗室 · 安平献王孚传 附子 司马辅传 》云: “太原成王 (司 马)辅 , 魏末为野王太守 。 武帝受禅 , 封勃海王 咸宁三年 , 徙为太原王 。 ” 按野王县 , 属河 内郡 , 不应有太守之设 。 又前已说明 , 魏之 河内典农 , 又叫野 王典农中郎将 , 因其治所 在河内郡 之野王县 。 司 马辅既 于 “魏末为野 王 太守 ” , 则野王县改郡 , 必在咸熙元年 “罢 屯田以均政役 ” 之后 , 同其为野王太守的时 间在 “魏 末, ’i正合 。 因此 , 野王太守之设 , 正是魏末废除民屯制度时按照 “诸典农 皆为 太守 ” 的原则 , 把野王典农改为野 王太守而 来 。 这就是说 . 河内郡的屯田民 , 也在此 时 正式编户化了 。查 《晋书》卷14 ( ( 地理志上》 , 谓晋之司州河内郡 , 其辖县有野 王 ; 又云 “晋 武帝太康元年 , 既平孙氏 , 乃增置郡国 二十有二 ” , 其中也无野王郡之名 。 由此可 《三国志》卷2 2《魏书 · 陈群传 》裴 注引《晋太 康地道记 》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4-28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5 00:00 , Processed in 0.83555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