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
大 力抓 好班
、
团组 织干 部的培 养
,
组织 和形 成一支思 想好
、 作风硬
、
品德好 的积
极 分子 队伍
。
得 力的班
、
团干 部是班
、
团组织 的核 心
,
他 们可 以 起到 统一 思 想
,
协调 行 动 的 重 要 作
用
。 他 们 同其 他积 极分子 一起构 成班
、 团组 织的 支柱
。
所 以
,
我们 一定 要大力 抓好班
、
团干
部 和积极 分子 的 培 养
,
使 他们 在班
、
团组织 中 具有较 高的威信
,
能 团结班
、
团组 织的 成员共
同 毛
J进
。
第二
,
培 养集 体主 义 意识
,
加强集 体 主义教 育
。
集体 主 义是共 产 主 义思 想体系 的核心
,
不 仅是 建设 四化强 国的 需要
,
也是 个人 成才和 建
立 良好 人 际关系的 需要
。 所 以
,
在班
、
团组织 的建设 中
,
要 注意 培养集 体主 义的精神
,
增 强
集 体主义观 念
。 鼓励 非正式 群体 的成 员关心班
、
团集 体的工 作
,
爱 护班
、
团集体 的荣誉
,
维
护班
、
团集 体的 团结
,
建 设先 进的班
、
团集 体
,
发 扬顾 全大局
,
爱护 集 体
,
团结友爱
,
互相
帮助 的精 神
,
以 关心
、
维护
、 建 设 集体 为荣
,
以损 害集 体 为耻
。
第三
,
注意发挥 非正式 群 体成员的特 长
,
适当安 排他 们在 适宜发 挥特 长的 岗位 上
,
多鼓
励
、
少指 责
,
使 之 为建设 班
、
团集体服 务
。
( 资任 编辑
杨兆 龙 )
( 上接第 5 8页 )
邺城
;
建安十 二年九 月
,
辽东公 孙康 杀袁尚
、 袁熙
,
传其首
。
《
草庐对》 发生 在建安六 年 以
后
,
其中
“ 然操 遂能克 绍
” 的说法
,
是指袁 绍死 呢 ? 还是 指曹操 陷邺城 呢 ? 或者是指 袁尚
、
袁熙 被杀
、 袁 氏残 余势力 彻底歼灭 呢 ? 史 载不 明确
,
而 传统意见 认为三 顾 发生 于建 安 十 二
年
。 姑 不论 是否 有人 对三顾 的时 间提 出异议
,
但 三顾 发生于 建安六 年刘 备奔 荆州 之 后
,
是
毫 无 疑义的
。 假如孔 明躬耕 之 地 的确是宛 的话
,
刘 备敢 于如 此从容 不迫的 一而再
、 再而 三 地
跑到 曹军 的战略要 地去 挖人 才吗 ? 持 南 阳说者 一再 提 出南 阳是 张 绣防地
,
张 绣与刘表 友善
,
于刘 备无恶 感
,
刘 备可 白由往来 云 云
,
不知他 们是否 认真地排 过时 间表 !
甲
:
那么 为什 么 在 《
三 国志》 中
,
没 有孔 明躬耕襄 阳的 明确记 载呢 ?
乙
:
陈寿撰 《
三 国志》
,
文 辞简略
,
加之 当时人 对 侨寓之处 并不看 重
,
未 将此 载入史 册
并不奇怪
。 如果读史 细心
, 亦 非 无迹可 寻
,
《
草庐对》 中有这样 一段话
:
“ 天下有 变
,
则 命
一 上将 将荆州之军 以 向宛
、 洛
。
” 按照 通常的语 言习惯
,
孔 明既然措辞 为
“ 以向宛
、 洛
。
”
说 此话时 肯定不 在宛
。
甲
:
通过此番 问难
,
看 来孔 明躬耕 于襄 阳是 无疑义 了
。 可惜襄 阳南阳之辩 一旦 定论
,
南
阳 卧龙 岗恐 怕要 为之 减色
。
乙
:
不 然
。 孔 明是个杰 出的历史人 物
,
为全 民族 所共 同景仰
。 既然 元代 以来 南 阳 已 立祠
祀孔 明
,
这 也不失 为一处重要 的文化遗 迹
。 人 们到襄 阳武侯 祠
,
照 样可 以发思 古 之 幽 情
,
“庶先 哲 之遗光
”
,
从这个 角度上进
,
是 大可不去 辩襄 阳南 阳的
。
(资任 编辑
白
珍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