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名家 查看内容

诸葛亮治国思想溯源

2014-12-10 21:00|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613| 评论: 0|原作者: 高雷

摘要: 诸葛亮的思想与理想主义的儒家学说,与虚无主义的黄老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精于治国,疏于治道;长于理智,短于理性,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功利性,为实用主义的典范,是对齐文化体系的继承和发扬。在此,特从地理 ...
诸葛亮的思想与理想主义的儒家学说,与虚无主义的黄老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精于治国,疏于治道;长于理智,短于理性,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功利性,为实用主义的典范,是对齐文化体系的继承和发扬。在此,特从地理学、心理学的角度,理清诸葛亮与齐文化的关系,对诸葛亮治国思想的渊源,做一浅显的探讨,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
    诸葛亮祖籍汉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阳都古为东夷之地,周武王“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诸侯一百七十余国,阳都处于齐、鲁、莒之间,国名无考,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弱肉强食,阳都属莒,公元前431年,楚国在吞并了费、郊之后,一举灭莒,对齐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前412—前386年,齐国连续发动了夺取鲁地、向南拓展的战争,以抗衡楚国,《续山东考古录》中考证:这时的“沂州府之莒州、沂水、日照、费县之南境, 皆入齐境。”已出土的齐国货币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如1957年临沂兰山区水田村出土的37枚齐刀币,1978年临沂城内原地区粮食局门外出土的齐刀币11枚,1989年3月兰山区大城后村出土的齐刀币2100枚等等,表明齐国的势力已到达钙河以北,南涑河以东的广大区域,阳都当属齐国无误。从此被纳入了齐国的版图。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思想学术界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长期的封建分疆,造成了地域上的割裂,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使各地文化具有了自己的传统,齐文化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定型于齐国稷下,依据齐国开国君主姜尚;“囚其俗,简其礼”的建国方针,兼收并举,造就了其开放型的特点。“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土治之不贯,此其所长也。” 《汉书·艺文志》。
    公元前28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燕联合韩、赵、魏、秦、楚,以乐毅为主帅,大举伐齐,攻占齐国除“莒”、“即墨”之外的七十余城。齐国的思想文化中心被迫东迁,莒地有聿成为了保存齐文化的最后堡垒。
    前221年秦灭六国,设天下为三十六郡, “莒”地(包括阳都、诸城一带)属琅琊郡。秦始皇为了实施“书同文,丰同轨”的统一政策,加强思想言论的控制,于前213年“焚书坑儒”,这对民间文化无疑是一场劫难。但秦始皇只是要消灭文化差异,并非要消灭学术,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明确指出:“焚书之令,但烧民间之书,若博士所职,则诗书百家自存。夫政斯焚书之意,但愚民自智,非欲自愚。”齐地的博士见于史书的就有淳于越、卢敖等人;加之秦王朝的短命,焚书之令贯彻的很不彻底,许多民间的诗、书、百家语被藏匿了起来,如孔子壁中书;还有一点,莒地一带地处边捶,统治相对薄弱,如卢敖得罪了秦始皇,隐居在琅琊郡的诸县故山,秦始皇就没有寻找到。上述一切都加大了齐文化存留的机会,使之文化传流不至于断绝。
    前202年刘邦灭楚兴汉,在行政区划上实行州、郡、县和诸侯国并存的制度,以战国齐楚分界为边界,以南分封其弟刘交为楚国,以北分封其长子刘肥为齐国,阳都为齐国领地。不久,汉惠帝取消了焚书令,各种文化潮流按照它固有的传统,重新滋延开来,这从临沂地区出土的汉初榆荚半两中可以看出,楚地出土的以中穿、较厚、隐起模糊的大篆字体为主,齐地出土的以广穿,薄片,小篆字体为主,应当与齐楚两诸侯国的不同文化有关。
    前164年,汉孝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在原战国莒地新设城阳国,阳都为城阳国所辖。西汉实行郡国制,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控制,而诸侯国的王位则是世袭的。诸侯王全权负责本国的税收、防务,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随意性。   
    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对齐文化的冲击并不是太大,这是因为汉武帝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方式,“废黜百家”主要是针对乱国政“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独尊儒术”只是表现在选官取士方面,这项政策的提倡者董仲舒本身就是齐文化的传人,而郡国对这一政策的执行,在力度上是有差别的。1972年长沙马土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竹简,与1974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入土时间同在“废黜百家”之后,却代表了齐楚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反映了地域文化上的差别。
    王莽篡汉,宣告了儒家理想主义的失败。公元17——18年,“莒”地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二次围莒不下,转向中原,临沂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免遭了战争的涂炭,公元32年,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了城阳国的“新朝,割据政权,将城阳国并入琅琊郡,至汉终了。这一时期,学术界出现了大范围的对儒家思想的反思,思想文化政策进一步宽松,齐文化以它原有的姿态,继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
                                          二
    所谓齐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理解,而我们现在只能从现有的文献、遗迹、文物等方面进行把握,1974年4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先秦古籍及古佚书竹简5000余枚,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曹氏阴阳》等,其中《守法守令十三篇》为文献汇编,收集了《管子》、《墨子》、《尉缭子》等人的著作片断。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内容集中再现了齐文化的特征。
    一是管晏的传统。管仲、晏婴均为齐国重臣,其思想对齐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二是兵家的传统。《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虽曾在吴国做官,却是土生土长的齐国人;《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齐国的大臣,研究兵法当为家传;《尉缭子》的作者,李学勤先生考证:“或说也是齐人。” 《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李学勤先生认为:“可能也出于齐人。”三是齐化了的儒墨传统。《守法守令十三篇》中的《守法》近似于墨子的《备城门》及《号令》等篇,是齐人依据《墨子》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就如齐人公羊高诠释的《春秋》一样。四是阴阳五行传统,如《曹氏阴阳》。银雀山汉墓竹简代表了战国到汉初齐文化的传统,反映着齐文化在西汉前半期的面貌。
    生于齐地,长于齐文化圈的诸葛亮先祖,不能不受这种“场”的作用。
    关于诸葛亮的身世,应劭《风俗通》、韦曜《吴书》中介绍:“秦未有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汉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以为氏焉。”“诸葛氏,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诸县为秦博士卢敖隐居之地,诸葛亮先祖封侯之时,距秦灭亡不过二十余年,一为一县之长,一为大学问家,两人不可能不交往。卢敖又称卢生,所治当为齐学,诸葛亮家族不会舍近求远,不求其传授文化。诸葛侯子孙后由诸县迁徙阳都,郡国相邻,两地相距不足一百公里,而阳都距银雀山汉墓又不到三十公里,这也旁证了诸葛家族所习的当为齐文化。
    汉宣帝之时,诸葛亮先祖诸葛丰以文才出仕,范蔚宗《后汉书》载:“诸葛丰,字少季,琅琊人也。以明经为文学,名特立刚直。”汉代选拔优秀人才有三种名目,那就是明法、明经、道德。明经不能狭义的理解为通晓儒家的五经六艺。《通考·选举考》记载了西汉末的一次明经选拔,其中说:“孝平五年,召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这样诸葛丰以齐学为明经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在诸葛丰的作为中,也不难看出齐文化的烙印,他刺举无所避,冒死上谏,无疑是受晏子“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街伞”的影响。
    战国降至两汉,为了经邦国,干利禄,家人一人习经,遂传子孙,成为世学的屡见不鲜。诸葛家族传习齐学,居住环境稳定,未受大的动荡的波及,应该是承传有序,后继有人。韦曜《吴书》记载:诸葛亮的哥哥“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也反证了诸葛亮的家学与国学是不一样的。
                                   三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自出生至十八岁,是人的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诸葛亮南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十五岁,一说是在十三岁。无论如何,诸葛亮思想性格骨架的形成都是在阳都,从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中,可以看出其对齐文化的深深眷恋。   
    诸葛亮自幼受齐文化的薰陶,而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乡的先贤管仲、晏婴,以至于诸葛亮自己经常以管、晏自比,这在《诸葛亮文集》中比较明显的反映了出来。《国语·齐语》记载鲍叔牙评价管仲说:“治国家不失其柄,”我不如他;诸葛亮《杂言》中则说:“吾心有称,不能为人作轻重。”鲍叔牙说管仲:“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我不如他。诸葛亮《与先帝论刘巴》则说:“若提桴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 当与人之议耳。”
    《史记,管晏列传》评说晏婴:“既相齐,食不重妾不衣帛。”诸葛亮《又与李严书》中说:“今蓄财无余,妄无副服。”对晏婴的“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诸葛亮更是融会贯通,他的《街亭自贬疏》、《与群下教》等篇就反映了这个主题。
     诸葛亮长于乱世之秋,受任危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戎马一生。其治国思想的基本线索就是管晏的“富国强兵,争霸中原。”
     在治国方略上,他充分的汲取了齐文化的传统营养,兼收并举,为我所用。
    [一]审时度势,以权济变
    兵家对诸葛亮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以至于《将苑》一书,被南宋认为“考五十篇内之文,大都窃取利、子之书而附以迁陋之言。”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思想家,他面对复杂的局势,每天都要应付处理,没有时间遣词造句,关键得足他把握住了兵家的灵魂。那就是:审时度势,以权济变。
    对于“时”与“势”,《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中都有论述,诸葛亮深刻的了解:“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所以,他把“知己知彼”,“因势而动”作为了毕生的工作方法。如《隆中对》中,对天下三分形式的正确分析,奠定了蜀国立国的基础;《绝盟好议》,“应权通变,弘思远益。”团结了盟友,解除了东顾之忧,为北伐争取了时间,赢得了回旋余地;《答法正书》,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失为上策。
    对“权”的运用,诸葛亮的作风与《六韬》里的“慎谋,用财”是一脉相成的。“诸葛一生惟谨慎,”他十分注重运筹,多次强调:“计谋与密”,“思近虑远”。至于用财,他与《六韬》里讲的“农不失时,” “薄赋敛”的思想完全吻合。
    [二]忠信爱民,节俭力行
    管晏学说“以人为本,”亲忠为上,提倡节俭力行。管子认为:“夫霸主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晏婴说:“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诸葛亮身有体会,一生“约已爱民”,面对残酷的战争,诸葛亮认为:“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谢贺者》
    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管子认为:“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诸葛亮进一步发挥说:“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  《治人》
    爱民亲忠是管晏学说之中对一个政治家的基本要求。晏婴强调:“事君忠,无悔往辞。”诸葛亮则认为:“人之忠,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并做到“许先帝以驱驰,”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管晏忠君爱民,克守节俭,晏子说:“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诸葛亮《临终遗表》则是彻头彻尾的贯彻了这种精神。   
    [三]从谏如流,举贤官能
    晏子倡导“中听任贤”,反对“愎谏傲贤”。认为:“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上,不强其拙。”只有举贤官能,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诸葛亮全盘的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这样才能做三军的统帅。“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诸葛亮最忧虑的是蜀地民贫国疲,人才难得而易失,以至于事必躬亲,一部诸葛亮集,相当大的篇幅都在谈论人才,评价人才,举荐人才。  “举直措诸枉”耗费了诸葛亮木量精力,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才能使蜀国以一州之地与曹操、孙权抗鼎中原。
    [四]申明赏罚,加强法治
     管子之学杂糅了礼治与法治,偏重于法治。“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又说:贵于得齐,……齐之不得则治难行,”“法不一,者不祥。”
     诸葛亮对管子学说的实质,心领神会并有所发展。他在回答法正时说道:“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并告诫刘禅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法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行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为了实施以法治国,诸葛亮制定了《蜀科》,并源于管子“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引中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执法肃然,赏罚有信。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等,可谓杀一人而威震三军,其义自明。    
     齐文化对诸葛亮熏陶之深,影响之大,反映在诸葛亮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在此只能提纲携领理清些头绪和线索,详细的剖析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无须赘述。
     总之,诸葛亮是齐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齐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完全融合前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国思想是齐文化的结晶,在政治上,是爱国主义的;在哲学上,是实用主义的;在方法上,是民族主义的;在实践上,体现为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中华美德。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参考书目:
中华书局《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上海书店《诸子集成》
(唐)杜佑《通典》
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
<美>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周谷城《中国通史》
任继愈《天人之际》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
孙祚民《山东通史》
军事文献《孙膑兵法》、  《六韬》
贵州人民《诸葛亮文集全译》
王汝涛《诸葛亮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6 04:16 , Processed in 0.1473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