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历史 史话 查看内容

国家文物局“碑刻名录”中60方三国碑石

2023-7-24 14:49|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536| 评论: 0|原作者: 成长

摘要: 2023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落款为1月3日),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年代从战国至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 ...

2023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落款为1月3日),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年代从战国至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近些年,我由于撰写新书《重返:三国现场》,对三国文物尤为感兴趣,而碑刻、石刻也是汉魏晋时期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碑刻、石刻中包含大量出土文字,因此它们不仅有丰富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还具备特别的史料价值,可以达到补史证史的作用。

此次国家文物局系统梳理全国重要的碑刻、石刻,并且形成名录,包含收藏单位、年代等重要信息,为广大文物、碑刻爱好者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这一名录也可以作为一个“打卡手册”,爱好者们可以按图索骥,一一实地寻访。

我从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节选出60件三国碑刻、石刻(三国时期或与三国人物相关),列于下方,并且略做简述,供大家查询。名录全文链接在文末供查询。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文物局这一名录做得不太精细,我在整理的时候发现了不少错误,我会在下文中用红字标出,这也提醒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权威。

(注:为我已到访打卡过的碑石


  • 序号33,熹平石经后记残石(一),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汉 

  • 序号34,熹平石经后记残石(二),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汉 

  • 序号54,东汉熹平石经“履而必豫”等字残字,辽宁省博物馆,东汉

  • 序号55,东汉熹平石经“山有茉”等字残字,辽宁省博物馆,东汉

  • 序号56,东汉熹平石经“亨贞吉利”等字残字,辽宁省博物馆,东汉

  • 序号57,东汉熹平石经“良宵许”等字残字,辽宁省博物馆,东汉

  • 序号58, 东汉熹平石经“章四”等字残字,辽宁省博物馆,东汉

  • 序号119,东汉熹平《仪礼》石经残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东汉

  • 序号120,东汉熹平《易经》石经残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东汉

  • 序号137,东汉熹平四年熹平石经周易残石,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主导的刻经运动,刻于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主持者为议郎蔡邕。原石共46座,选定《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七部儒家经典正本,由隶书书写,立于洛阳开阳门外太学。但由于历代战乱,存世很少,且多残破。此次“名录”中收录了四家博物馆收藏的熹平石经残石十块,属于保存较为完好、文物价值较高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熹平石经残碑流落在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详见→《熹平石经》见证书法的革新时代

熹平石经残石 国家博物馆藏 成长摄

熹平石经残石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成长摄

  • 序号53, 东汉司徒袁敞残碑,辽宁省博物馆,东汉

袁敞是袁安之子,袁绍曾祖父袁京之弟,官至司空,因是汝南袁氏家族成员,故此碑也列入。此碑残损较为严重,与《袁安碑》书法风格相似。

  • 序号73,东汉延熹孔宙墓碑,曲阜孔庙及孔府,东汉 

  • 序号84,东汉孔褒墓碑,曲阜孔庙及孔府,东汉 

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收藏有大量东汉石碑,其中《孔宙碑》与《孔褒碑》与三国人物孔融相关,故列入。孔宙为孔融之父,孔子19世孙,曾任泰山都尉。孔褒为孔融之兄,党锢之祸中因藏匿张俭被杀。

孔褒碑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藏 成长摄

  • 序号94 东汉中平三年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石碑,岱庙,东汉

又称《张迁碑》,明代山东东平出土,现存于山东泰安市博物馆(岱庙),碑文是为东汉末年谷城长张迁纪功颂德,碑中记述了黄巾起义爆发后张迁保护县城完好的事迹。该碑刻于中平三年(186),可视为三国碑刻。《张迁碑》是东汉成熟隶书的代表作,也是许多学书法的人必临的帖子。

张迁碑 网图

  • 序号109,东汉袁安碑,河南博物院,东汉 

袁安是袁绍高祖父,汝南袁氏兴旺的奠基之人,故而将此碑也列入。碑文记述袁安生平,篆书书写,保存较为完好

袁安碑 河南博物院藏 成长摄

  • 序号122 益州太守高颐碑,高颐墓阙及石刻,东汉

  • 序号123 益州太守高颐二阙,高颐墓阙及石刻,东汉

高颐墓阙及石刻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汉碑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东西两阙均存,阙上有隶书铭文,结合墓碑文字,可知高颐为刘焉、刘璋时期益州太守,在郡清明,深受百姓爱戴,建安十四年(209)八月卒于任。

颐墓阙及石刻 夏口文举 摄

  • 序号126 汉益州牧杨宗阙,杨公阙,东汉

四川汉阙遗存很多,此次名录收录的原则是“碑刻”和“摩崖石刻”,因此只收录带有文字的汉阙。杨公阙在四川省夹江县甘江镇双碑村,西阙有字“汉故益州太守杨宗府君讳字德仲墓道”,可知阙主为汉代益州太守杨宗。国家文物局名录将碑名错写成“益州牧”,扣分。有学者推测此杨宗即蜀汉末年巴东太守罗宪参军杨宗,可能为一三国阙,故录于此。

  • 序号132 汉“建安六年八月”残石,四川博物院,东汉

该残石原位于四川省纂江县吹角坝,后移入四川博物院,碑上有“建安六年八月”字样,故习惯称为“綦江县吹角建安残碑”。建安六年(201)是刘璋统治益州时期。

  • 序号135 孟孝琚碑,孟孝琚碑,东汉

该碑出土于云南昭通,年代推测为东汉桓帝年间,碑主为南中大姓孟氏族人,与三国关系紧密,故列入。该碑是云南地区现存唯一一块汉碑,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昭通文渊广场,平常不对外开放,只能在云南省博物馆、昭通市博物馆看复制品。

孟孝琚碑(复制品) 云南省博物馆藏 成长摄

  • 序号138  东汉中平二年曹全碑,西安碑林,东汉 

《曹全碑》刻于中平二年(185),即黄巾起义的第二年,碑文记叙了灵帝时期郃阳县令曹全的生平和功绩,其中涉及征讨疏勒、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众多汉末史事,碑文中出现了李儒这样的疑似三国人物的人名,有丰富的文献价值。《曹全碑》的书法也十分精美,是汉隶中的精品,许多学书之人必临之帖。详见→《曹全碑》:基层公务员的“职场报告”

曹全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成长摄

  • 序号141  东汉《衮雪》摩崖石刻,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东汉 

刻石原在汉中褒谷口石门摩崖上,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被整体切割移藏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十三品”之一。“衮雪”二字据传为曹操建安二十四年(219)驻兵汉中时所书,是曹操传世唯一手书真迹,亦有学者据其字体认为系后人伪托。

衮雪摩崖 汉中市博物馆藏 成长摄

注:序号157 封魔奴墓志及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序号169 东魏石刻造像碑块(淮安市楚州博物馆藏)分别为北魏、东魏时期文物,然而在此次国家文物局公布名录中,两碑的年代却被错记为三国。难道工作人员误将北魏、东魏与曹魏混淆?离谱!

  • 序号158 三体石经尚书、春秋残石,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国 

  • 序号160 石经残刻石,故宫博物院,三国

  • 序号164 三体石经残刻石,故宫博物院,三国

  • 序号175 三国魏正始石经,洛阳博物馆,三国 

  • 序号177 三体石经残石,河南博物院,三国 

  • 序号183 曹魏正始二年三体石经残石,西安碑林,三国

《正始石经》是继《熹平石经》之后又一次官方刻经运动,刻于曹魏正始二年(241),由于采用篆文、古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称为《三体石经》。《三体石经》与《熹平石经》命运相似,也在历代战乱中散佚各处,此次名录收入了五家博物馆所藏的《三体石经》残石,是相对比较大块完整的。

正始石经残石 国家博物馆藏 成长摄

正始石经残石 洛阳博物馆藏 成长摄

  • 序号159 曹真残碑刻石,故宫博物院,三国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门外,为曹魏大司马曹真功德碑,碑文中有“蜀贼诸葛亮称兵上邽”(碑石出土后,“蜀”“贼”“诸葛亮”等字为当地人凿去)叙述,史料价值很高。但此碑一直在故宫库房里,没怎么拿出来展过,希望故宫海淀新馆盖好后能够公开展出。

  • 序号161 魏故处士陈郡鲍寄之神坐刻石,故宫博物院,三国
  • 序号162 魏故持节仆射陈郡鲍捐之神坐刻石,故宫博物院,三国

1926年两石同出土于河南省洛阳杨坟村,鲍寄、鲍捐二人于史无载。

  • 序号163 古篆一体石经刻石,故宫博物院,三国

不详

  • 序号165 皇女等字残碑,故宫博物院,三国
清咸丰五年(1855)出土于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北,碑主为一个九岁夭折字皇女的女子,其先祖曾担任太尉、司空等高官。许多学者考证此碑为东汉时期。
  • 序号166 黄武四年石买地券,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国 
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钱币”展曹魏钱币的下方

黄武四年石买地券,国家博物馆藏,成长摄
  • 序号167 三国毌丘俭纪功残碑,辽宁省博物馆,三国 
1906年吉林省集安市小板岔岭出土,记录了曹魏度辽将军、幽州刺史毌丘俭东征高句丽战事,与《三国志》《北史》中毌丘俭“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的记载吻合。该碑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碑刻,也是国内涉及高句丽历史最早的一块碑刻。

毌丘俭纪功碑,辽宁省博物馆藏,成长摄

  • 序号168 国山碑,国山碑,三国

又称“禅国山碑”,东吴天玺元年(276),吴主孙皓令司徒董朝、太常周处等在离墨山举行禅礼,封此地为“国山”,刻石于山阴,即此碑。该碑造型如米囤,书体为古篆,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北国山上,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原碑不对外开放,在附近善卷洞景区内有复制品。

国山碑,行走的海风 摄
  • 序号170 三国葛祚碑 南京博物院 三国

又名《葛府君碑》,最初由清代学者孙星衍于江苏句容西门外发现,碑文无存,仅有题额“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 三行十二字。现存于南京博物院库房,未展出。

葛祚碑,网图
  • 序号171 三国魏黄初孔羡碑,曲阜孔庙及孔府,三国 
又名《鲁孔子庙之碑》,魏黄初元年(220年)立,碑文记叙魏文帝曹丕受禅之后册封孔子嫡裔孔羡为宗圣侯之事,折射了曹丕为曹魏政权强化正统性、争取儒学世家支持的心思。碑在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可参观。

孔羡碑,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成长摄
  • 序号172 三国范式碑,崇觉寺铁塔,三国
碑原在山东任城,后移至济宁州学,又移至济宁铁塔寺(济宁市博物馆),碑主为曹魏庐江太守范式,不见于史籍记载。
  • 序号173 三国受禅表碑,受禅碑与受禅台,三国 
  • 序号174 三国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受禅碑与受禅台,三国 
此二碑立于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受禅台旁献帝庙内。《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又称《劝进表》,是当时曹魏公卿将军向曹丕劝进的表章,与《三国志·文帝纪》裴注《献帝传》所载群臣最后一次劝进的表章基本吻合。《受禅表》记述了曹丕受禅的始末,详细论述了天命、历数的周转和政权更替的关系,强调魏当代汉的理论根据和天地显示的祥瑞征兆。《受禅表》碑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认为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世称“三绝”。颜真卿则认为是钟繇所书。两碑均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见→1800年前,历史的车轮碾进三国

《受禅表碑》,成长摄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成长摄

  • 序号176 三国魏东武侯王基墓碑,洛阳博物馆,三国
三国魏景元二年(261)立,清代洛阳城北安驾沟村出土,为曹魏征南将军、东武侯王基的记功碑。

王基断碑,洛阳博物馆藏,武丹摄

  • 序号178 三国吴九真太守谷朗碑,吴九真太守谷朗碑,三国

全称《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三国吴凤凰元年(272)立,记叙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生平功绩。文字为隶书,已有楷意。原碑现存于湖南省耒阳市蔡侯祠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可参观。

谷朗碑,射虎 摄

  • 序号179 樊敏碑 樊敏阙及石刻 三国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沫东镇黎明村,碑篆额题“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由碑文可知碑主樊敏为刘焉、刘璋时期巴郡太守,卒于建安八年(203),年八十四岁。樊敏阙及石刻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敏碑,夏口文举 摄
  • 序号180 东汉赵仪红砂石碑,芦山县博物馆,三国
2000年6月出土于四川省芦山县姜城遗址,出土时已裂为三块,碑文记载的是曾担任蜀郡属国都尉赵仪生平,刻立于建安十四年(209)。
  • 序号181 王晖石棺,芦山县博物馆,三国
1941年四川省芦山县南石羊村出土,石棺上刻有墓志文字,由文字三十五字,可知为东汉上计史王晖的墓棺,王晖死于建安十六年(211),葬于建安十七年,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 序号182 杨君残碑 芦山县博物馆 三国
仅存半圆形碑首,有“杨君之铭”之字,一说为东汉蜀郡属国都尉杨统墓碑。
注:序号179、180、181、182四处四川省芦山县的碑刻,三处都有明确纪年为东汉建安年间,另一处也考证为东汉,而国家文物局名录却将四处碑刻断代为“三国”,窃以为不妥。
  • 序号184 三国《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石刻,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三国 
与前面的《衮雪》摩崖一样,也是“石门十三品”之一,现藏于汉中博物馆内。刻于魏元帝景元四年(263),为曹魏荡寇将军浮亭侯李苞开通褒斜栈道后所刻。此时蜀汉已灭亡,而曹魏也即将被晋朝禅代。

李苞通阁道名,汉中博物馆藏,成长摄
  • 序号185 贾充妻郭槐柩记国家图书馆西晋
1930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后归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碑主郭槐为魏城阳太守郭配的女儿,魏名将车骑将军郭淮侄女,嫁与西晋权臣贾充,生女贾南风。
  • 序号189 晋永嘉元年幽州刺史王浚夫人华芳墓志,首都博物馆,西晋
1965年出土于北京西郊八宝山。墓志主人华芳为西晋幽州刺史王浚之妻,曹魏太尉华歆曾孙女,刊刻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墓志中的“假葬于燕国蓟城西廿里”,为确定西晋蓟城城墙的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 序号190 西晋泰始八年任城太守孙夫人石碑,岱庙,西晋
全称“晋任太守夫人孙氏之碑”,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尚在晋吴对峙时期。碑文主要叙述了晋吏部尚书孙邕之女,任城太守之妻孙夫人慈孝贤良的美德。
  • 序号193 辟雍碑辟雍碑西晋 

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1931年5月,该碑在汉魏洛阳故城辟雍遗址中心夯土殿基之南出土,现藏于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东大郊村。《辟雍碑》刻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尚在晋吴对峙时期。碑文详细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与太子司马衷多次到辟雍视察太学及参加礼制活动的经过,罗振玉评价该碑为“晋碑之冠”。《辟雍碑》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洛阳故城子项。

辟雍碑,成长摄

  • 序号199 西晋司马芳残碑西安碑林,西晋 
1952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出土,碑阳残余文字18行,碑阴亦有文字。碑额篆书“汉故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结合碑文首行“君讳芳字文豫河内”,可知该碑为称颂司马芳功德之碑。司马芳,一般认为即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曾任东汉末年司隶校尉、骑都尉。该碑的断代,国家文物局名录和西安碑林博物馆标签均写作“西晋”,误,据碑阴题名有韦诞、杜畿等汉魏之际人名,可知此碑应刊刻于司马芳(防)死后不久,即汉魏之际。

司马芳残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成长摄
  • 序号215 前秦建元三年邓太尉祠碑西安碑林东晋 
前秦建元三年(367年)刻,原在陕西蒲城县西头乡坡底村,应为原蒲城邓艾祠旁所立。碑阳文字已漫漶不清,额部勉强可识“魏故太尉邓公祠碑”八字。碑阴文字19行,内容为前秦冯翊护军郑能进重修邓艾祠的题记及其属吏题名,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是十六国时期书法的典型代表。

邓太尉祠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成长摄

  • 序号468 隋曹植墓神道碑,曹植墓,隋 

该碑位于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内,刻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碑高2.57米,碑文共931字,书体为楷书,兼用隶篆。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可参观。

隋曹植墓神道碑,成长摄

  • 序号666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武侯祠唐 
刻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领28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裴度后来也成为唐朝中兴名相,碑文由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丹。该碑因融合了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被称为“三绝碑”。该碑现在成都武侯祠内,可参观。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成都武侯祠,成长摄
序号790 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勉县武侯祠
该碑记载了唐贞元十一年(795)维修武侯祠一事,是全国各地武侯祠墓中现存相关碑石中最早的一块碑刻。
序号909 南宋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首都博物馆,宋 
《宣示表》为三国魏名臣钟繇所书小楷,内容为劝说魏文帝曹丕接纳孙权归附。钟繇原作至东晋已散佚,后世各帖均传刻自王羲之临写本。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令刻工将《宣示表》摹刻成石,即该原石。该石于2009年为首都博物馆购入馆藏,石后还发现了清代画家金农题跋。该石不常展。

宋刻《宣示表》原石,首都博物馆藏,成长摄

序号1035 赤壁摩崖石刻1号石刻,赤壁摩崖石刻,宋 

赤壁摩崖在湖北省赤壁市赤壁古战场景区内临江悬崖上,摩崖共10处,1号石刻应为“赤壁”二字,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赤壁”二字上方有一白色“鸾”字,为道教符号。据明方汝浩《东游记》载,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鸾游于四海,书“鸾”字于此,为镇妖之用。赤壁摩崖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壁摩崖石刻,成长摄

序号1625 清《前后赤壁赋》石刻,张桓侯庙,清
位于云阳张桓侯庙(张飞庙)内。云阳张飞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埋张飞首级之处。2002年,由于三峡库区蓄水,张飞庙整体搬迁到上游三十公里处、即盘龙街道龙安村狮子岩下。庙内碑刻均被保留完好,《前后赤壁赋》为清人所刻。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http://www.ncha.gov.cn/art/2023/7/14/art_2318_46224.html

注:

1.本文标注摄影者的图片未经许可请勿盗用。

2.本文部分文字来自成长《重返:三国现场》一书(即将出版),该书全文已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国作登字-2022-A-10204704),受国家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请勿转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9 02:53 , Processed in 0.1500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