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谈史 查看内容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究竟靠谱不靠谱

2018-12-29 16:36|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475| 评论: 0

摘要: 魏延随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让他率领一万名士兵,与诸葛亮分道进兵,在潼关会师,像当年的韩信一样,诸葛亮没有同意。魏延想出兵潼关,要走那一条路线呢?《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守长 ...

魏延随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让他率领一万名士兵,与诸葛亮分道进兵,在潼关会师,像当年的韩信一样,诸葛亮没有同意。魏延想出兵潼关,要走那一条路线呢?《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属下商讨出兵魏国事宜,魏延说:“听说夏侯楙年少,是魏国皇帝的女婿,胆怯而没有谋略。今天给我精兵五千,运粮食的兵士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了子午谷向北,不过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间来到,必然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官吏,横门的邸阁当中与老百姓家中有足可以供给军队所需的粮食。等到在东方会师,差不多需要二十日左右的时间,丞相您从斜谷进兵,这个时间也完全可以到达。这样一来,就可以一战夺取咸阳以西。”诸葛亮以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不如从大道出发,这样可以平稳地取得陇右,必定会安全取胜而没有顾虑,因此不用魏延的计策。

后人总结为这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的这个计策到底可用不可用呢?如今是众说纷纭。大致分为可行论与不可行论。可行论认为,刘备死后,蜀汉国五年没有对魏国用兵,魏延突袭长安,具有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关中地区魏国兵少,蜀军以多击少,可以不等魏国大军增援之前就拿下关中地区;关中地区主将夏侯楙是皇帝的女婿,没有作战经验,只是认为蜀国不会在这个方向用兵才来担任主将的。这种镀金式的将军遇到魏延,即便是不逃跑,也会因惊慌失措不能做出很好的应对,因而魏延的计策成功的可能性是个大概率事件。即便是不成功,蜀国不过损失区区一万人,这要比街亭失守损失要少得多。

不可行论认为,魏延的计策都是建立在自我设想的基础上,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就不会成功。比如说子午谷难行,后来曹真行军遇雨,一个月走了还不到一半的路,魏延十天能够到达吗?即便是到达,十天能攻下长安城吗?诸葛亮能在二十天内攻下陈仓、眉县然后到达长安吗?夏侯楙一定会逃跑吗?即便是逃跑,难道他不会将粮食烧掉吗?西凉的郭淮是一代名将,他难道能任凭你蜀国在关中作战而坐视不管吗?还有,司马懿、曹真、张郃这在当时都是成名的军事家和大将,他们难道不会建议像突袭上庸一样派出一支快速部队支援关中吗?所有这些条件有一项不能满足,魏延的计策都行不通。

本文不讨论这条计策可行还是不可行,仅仅从诸葛亮的角度,看一看他为什么不用魏延的计策?

这当中包括两个层面:军事战略层面和国家战略层面。

先说军事战略。魏延的计策是建立在关中地区魏国兵少的基础上,假如魏延计划成功,后续计划是什么?难道魏国会等着你蜀汉国继续进攻洛阳、许都吗?韩信当年走的的确是这条路线,而楚霸王项羽也的确在等着刘邦和韩信进入中原后一路向东进攻彭城(现徐州)。但诸葛亮和魏延与韩信当年面对的形势有两点不同:一是政权形式不同,二是军事态势不同。政权方面,项羽这个天下共主只是名义上的,诸侯王都有相对的自主性,这就是刘邦一来,诸侯纷纷转向刘邦的原因;而诸葛亮面对的是北方统一的政权魏明帝。军事态势上,项羽远在最东部的齐国作战,中原地区兵力空虚,韩信夺取三秦后,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跨过了中原,进入了楚国都城彭城。而诸葛亮面对的魏国,西部常备军力有二十万,随时可以投入战争。诸葛亮夺取魏国三郡,曹真统帅的魏军张郃部能够很快到达街亭,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说,一旦魏延的计划实施并得以成功,魏国西部的这二十万大军很快就会西出,这就形成了一种魏蜀两国决战的军事形势。

一旦进入决战,形势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考证了三国最大的兵力情况,大致是魏国五十万,吴国二十三万,蜀国十一万。蜀国这十一万兵力,必须要留在东线防守东吴一部分,南线防守少数民族地区一部分,留守京城一部分,以及各郡维护稳定一部分,这些都是必须的,不管是两国间已经签订和约还是南方少数民族已经心服。蜀国剩下来能动用的兵力有六万最多七万。假如进行决战,魏国留出防守东吴的军队十万,守卫京城及各地的十万,可以投入决战的是三十万,是蜀国兵力的四倍多。后勤供应情况,关中地区经过李傕等人作乱和曹操征伐马超、韩遂等人叛乱,人口已经非常稀少,靠当地征粮基本不行,何况这里是魏国属地,蜀国暂时占领但不可能让他们马上归附。这就是说,蜀国必须要从自己的国土上运粮供给军需,战争稍微拖延,则需要从成都运粮供应。从汉中到潼关,不仅比魏国的洛阳到潼关距离长很多,道路也要难走得多。后来诸葛亮的北伐,有两次就是因为粮食供应不继而撤兵。这和当年刘邦不同,刘邦在三秦之地有民心基础,除了汉中,三秦之地也是军需供应基地,而彭越在项羽后方截断粮道,项羽同样面临着供应困难。军事战术选项,魏国可以直接攻潼关,还可以在潼关走当年曹操征马超的路线,让郭淮在后方截断蜀国粮道,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或者出武关,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从上庸斜出,形成牵制力量;还可以两路齐出,选项很多。而蜀国选项少,只有守住潼关和武关一线,安抚关中之地。假如说蜀军以攻代守继续东进,诸葛亮还要进一步分兵,要留出兵力防备身后的郭淮,守卫刚刚占领的陈仓和长安,还必须要留守潼关和武关,不知道蜀国还能不能有四万部队来和魏国的三十万甚至更多的军队作战?假如采取魏延的奇谋并侥幸取胜,决战是一定会进行的,因为魏国面临的形势是亡国,它必须要这样做。

另外还有两项疑问需要说明,一是兵员补充,二是吴蜀联手攻魏。蜀国没有兵员补充,新兵不经过训练不可能投入战斗,相反他还要增加运粮的保护部队。还有就是俘虏兵,别说攻城总要损失一部分士兵,就是魏延一到,长安城马上投降,这些俘虏兵也不能用。当年关羽捉了于禁三万兵,不仅不能用,还要消耗关羽的粮食,何况按魏延的说法,长安本来就兵少。蜀国和东吴联手问题,可以说也不可能出现。除了两家事前没有达成一致,即便是已经达成协议,孙权要出兵,也会等到魏国出现败亡征兆的时候。相反,如果蜀国被打败,孙权还会对蜀国出兵,这是那个时候的政治。即便是孙权真心出兵,魏国东线有曹休、司马懿、文聘等大将镇守,也不至于形成危局。

这就是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无论是成功与否,都不可能让蜀国的军事形势大好。诸葛亮平生谨慎,显然不会干不一定成功,成功了也不一定有利的事情。换句话说,与魏国决战,蜀国和诸葛亮并没有准备好。不仅是蜀国,魏国同样也没有准备好同蜀国的决战,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街亭兵败,魏国只是收复了失地就罢战,而不是乘胜追击,进军汉中。略同的战例,夷陵之战,刘备几乎是单身逃回,但陆逊并没有进攻永安,就是因为他并没有这种战略和战役上的准备。蜀汉国灭亡后,东吴国又苟延残喘十几年,魏国为什么不从蜀地顺流而下灭亡东吴?同样也是在军事上并没有准备好。

诸葛亮的战略是,平取陇右。简单说就是先夺取陈仓以西地区,等到这些地方归附了,再出陈仓夺长安。这样的战略方针是能够得到土地和人口,用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利益。从下面这张北伐出兵示意图可以看出,街亭在陈仓以北还有一段距离,诸葛亮为什么不走陈仓近路?这可是当年韩信走过的成功的熟道呐!

说到底,就是诸葛亮要获取南安、天水、安定这些街亭以北的地方。这些地方离魏国的心脏远,丢掉了不是像长安那么致命。即便是魏国要来争夺,战线拉长,全部山地作战,困难的是魏国。假如马谡能在街亭挡住张郃,赵云能在箕谷挡住曹真,诸葛亮在安定了三郡之后回兵作出夺陈仓的阵势,魏军在不能“一鼓作气”拿下蜀军之后,就会“再而衰,三而竭”。那时候,两家就会在陈仓东西形成对峙。当魏国十几万大军不能够旷日持久留在关中,供给困难逼迫他们必须撤走一部分兵力的时候,诸葛亮就可以分兵攻取凉州(平取陇右)。这是一种此长彼消的战略,有了凉州的蜀国,两家的疆域版图就会迅速拉近。那时候再来争夺关中,难道不是就出现“汉室可兴”的曙光了吗?

可惜魏延不理解诸葛亮的这一军事战略思想。马谡也不理解这一军事战略思想。马谡守街亭“下不据城”,而是跑到了山上,结果是汲道被断,街亭丢失,兵败被斩。马谡被杀前不少人给他讲情,还搬出楚王杀子玉楚国丢失霸业,秦穆公赦免孟明视终于报复晋国的例子来说服诸葛亮。凭诸葛亮的学问,难道这些历史事件能不知道?都说是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前面有功,又是受重用的荆州集团人士,诸葛亮还能没理由赦免他?关键在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防守部署,他摆出的是进攻阵势,这在军事战略上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相通之处。马谡的这次失败,并不是兵家的那种“常事”,他逼迫诸葛亮做出的是战略性的调整。魏延于建兴八年在阳谿战胜了郭淮,官职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可以充分证明,如果符合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只要立功,诸葛亮是不吝啬赏赐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大举伐魏的架势,让魏延等人误认为进攻目标就是中原呢?这就是与诸葛亮的国家战略有关。

再来看看诸葛亮的国家战略。

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汉国建国是最不具有合法性的。魏国从曹操开始,魏王是汉献帝封的,曹丕这个皇帝是汉献帝“禅让”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层合法的外衣是披上了。历史都说成是魏晋,我们不承认行吗?吴国孙权称王,是“皇帝”曹丕封的。那蜀国呢?刘备自称汉中王,上表给汉献帝,汉献帝批准了吗?有皇帝不提议,自己先要一个王号的合法政权吗?但诸葛亮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不承认这个曹魏政权!你这个“禅让”是逼出来的,就是篡逆,将北伐定调为“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政治上立足。战争年代,没有武备随时都会亡国,兵士要经过训练才可以用,以战代练,以攻代守,这就是诸葛亮的立国战略。本博有《诸葛亮为什么要连续北伐》一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此事,在此不再重复。

不管是谁愿意不愿意承认,诸葛亮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哪怕是有一半成功的可能性,诸葛亮也会在补充完善后实施,这不需要怀疑。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什么会从褒斜道出发,直接走五丈原,进攻陈仓与长安之间的武功呢?这是因为,来自陇右的威胁已经大大减轻,东线孙权称帝,魏、吴两国也成势不两立之势,战事也逐渐多了起来。曹真死后,魏国并没有大举进攻蜀国的部署,两国交战的规模也是维持在低于初次北伐的水平。再有就是,诸葛亮是否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如以前?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在战略层面上的见识,肯定要高于魏延,他没有采取子午谷奇谋,自有他的大局考量,而他所掌握的全面情况,也并不是我们今天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的。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0 16:54 , Processed in 0.1497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