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品论 查看内容

汉末乱世之中,曹操只做了一个事,人才齐聚,如今企业家奉为真理

2018-2-26 17:07|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071| 评论: 0

摘要: 说起曹操,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在东汉末年,那个真正的乱世中,他既没有袁绍那样强大的人脉,也没有汉室后裔的噱头,却能够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收编三十万青州军,降张绣、擒吕布、灭二袁,一统江北并平定乌桓。 ...

说起曹操,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在东汉末年,那个真正的乱世中,他既没有袁绍那样强大的人脉,也没有汉室后裔的噱头,却能够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收编三十万青州军,降张绣、擒吕布、灭二袁,一统江北并平定乌桓。当然了,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若只凭一己之能,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成就,他手下那些骁勇善战的悍将,智多近妖的谋士,也都不是摆设。那么他又是如何招揽到,如此众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的呢?

这就要说到,他在乱世之中,首创的一个选拔人才标准了。众所周知,在汉朝,选官的标准是举孝廉,最看重的是人们的品行。可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一标准已经完全不实用了,毕竟当时战乱不断,人口流动极大,想要细细考察一个人的品行,非常困难。再说了,品行与才能是不对等的,只有品行却没有能力的人,在那个时代,很难有所作为。基于这种原因,曹操发布《求贤令》道:“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借前朝中,曾有不守信用的苏秦、盗嫂受金的陈平,曾受到重用,并有所成就为论据,提出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也可以得到举荐这一观点,而且他也说到做到。

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绣;“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其中郭嘉和许攸就是两个典型。

一、郭嘉不治行检,依旧受到倚重

郭嘉是一个奇才,他少有大志,曾因袁绍好谋无断,而弃袁绍隐居,最后被荀彧举荐给曹操,才再次出山。他第一次被曹操召见,便被曹操称之为,可以助自己成大业者。当然了他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也为曹魏阵营的发展,策划良多。例如曹操忌惮袁绍之时,他作“十胜十负”论,为曹操制定了近期和远期作战目标;伐刘备时,他力劝曹操,不用害怕袁绍趁火打劫;官渡之战时,他料到了孙策之死;征乌桓时,他建议“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等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郭嘉并不符合当时人们心目中,大才的形象,例如名士陈群,就曾数次检举郭嘉的行为,不符合礼制。《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试想,如果曹操拘泥于形式,对郭嘉进行了惩罚,甚至弃之不用,他的成就会不会大打折扣呢?

二、许攸是贪污犯,他依旧跣足出迎

许攸是曹操和袁绍的旧友,后来成为了袁绍的谋士,袁绍也待他不薄,可是他并不知足,甚至纵容自己的家人犯法。后来家人被袁绍手下的其他人收押,他为了避免受到责难,便投奔了曹操。这样一个不尊法度,且不忠不义之人,在投奔曹操的时候,不但没有受到嫌弃,反而令曹操跣足出迎。正是因为他的到来,官渡之战的战局才出现了扭转,曹操最终才能够大胜。如果曹操用人,更注重品行,从而不用许攸,那么官渡之战,他是不是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唯才是举”这一用人标准,于乱世之中,非常适用,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是他却是第一个敢于提出这个观点的。虽然他的这一观点,被无数后人诟病,当时也有人提出了反对,但是纵观他一生的成就,我们不得不说,这一步棋,他走对了。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成就,后来每逢乱世,胸怀大志的枭雄都会纷纷效仿,隋唐时期,“唯才是举”这一观点,更是为科举制的创建,提供了灵感。

别说古代了,就拿如今的企业而言,基本上都是遵循曹操这个方法,“唯才是举”,企业家基本上奉为真理,凡是在公司,有才能的人都会得到提拔,成为中上层领导。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0 15:24 , Processed in 0.1370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