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品论 查看内容

从《三国演义》看重谋略轻科技的遗憾

2017-6-29 16:38|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701| 评论: 0

摘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兵书,也是一本科普图书。但是几百年来人们一谈起书中的各种奇谋妙计总是津津乐道,而对书中的各种先进技术却往往很少谈及,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古人为什么要这样重谋略而轻科技呢?   ...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兵书,也是一本科普图书。但是几百年来人们一谈起书中的各种奇谋妙计总是津津乐道,而对书中的各种先进技术却往往很少谈及,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古人为什么要这样重谋略而轻科技呢?

  《三国演义》是一本奇书,以演义的方式专谈天下分合大势的规律。作者研究了天下分合的周期规律,结论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大势就像晋为韩赵魏三家所分,最后魏人司马炎统一天下,又应了三国归晋。但是分合原因是什么,作者并未直接指出来。从书中可以看出,各国君主最后大都因不问朝政、饮酒作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或大权旁落,或独断专行而亡。总之,每个封建朝代最后都因专制制度腐败丧失民心而分裂消亡,新的朝代刚开始都要顺应民心统一天下。分,在于封建中央集权分散,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合,在于有能人顺应民心,依靠人才和运用谋略来实现统一。

  该书在分合的描写中着重强调人才与谋略的重要性,“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书中生动地描写三国中的英雄们总是不畏强敌,依靠谋略敢打必胜,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智慧和鲜活的文学形象。但是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大多只依靠谋略取胜而对先进技术不重视,在潜移默化中给后人留下一种重视谋略轻视科技的思维方式。这不禁引人深思:中国古代产生了许多先进的科技为何不重视科技推广,往往人亡技息呢?封建社会为何常常重人治而不重制度建设,往往人亡政息呢?为何常常轻视科技,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呢?我认为《三国演义》重谋略而轻科技的文学描写给后人留下了一定的误导,由于《三国演义》很会描写谋略制胜之道,虽然也描写了不少依靠先进技术取胜的战例,但人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专写奇谋妙计的谋略兵书,却没有多少人重视《三国演义》也是一本汇总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奇书,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一、重谋略轻科技是偏谋

  一般来说,封建社会的战争常常是以人力的多少决定战争胜负的,由于古代技术手段落后,因此人少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常常需要运用谋略。三国时期群雄纷起打天下,导致各集团重谋略重人才。书中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军师,更极力渲染了因诸葛亮一人出山,导致天下三分。书中过度强调谋略重要而轻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种缺乏先进技术支持的谋略是有偏差的谋略,我称之为偏谋。早在秦末汉初就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打仗看哪能胜就往哪打,因此百战百胜。而《三国演义》在书中为强调谋略的重要,却极力描写军队多的一方常常打败仗,以演义的方式突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谋略制胜之道。用司马懿的话说:“兵不在多,在能设奇用智耳。”

  《三国演义》为突出谋略的重要性,总是尽力描写各种依靠计谋智胜故事,而对以先进技术取胜的战例常一带而过。似乎兵多必败,兵少才胜,夸大了谋略制胜的作用。例如曹操率领七万人仅因火烧粮仓就击败了袁绍七十万人;而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进攻东吴、刘备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时,反被东吴周瑜、陆逊只用几万军队运用火攻谋略就分别打败了。诸葛亮更神,仅用二千五百人以一个空城就击败了拥有十五万精兵的司马懿。但是诸葛亮带领三十五万大军伐魏时,最后也被司马懿以少得多的兵力击败。这些经典的故事无一不竭力突出谋略的重要性,树立了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众多英雄形象。特别是书中从封建正统的观念出发,把诸葛亮描绘成了忠于帝王的智慧化身。诸葛亮说:“兵不在多,在人调遣耳。”他建议刘备联合东吴共同抗击强敌曹操,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割据局面。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等故事已成为文学经典智谋。但诸葛亮进攻时似乎只善于火攻,他明明知道火炮、连弩的巨大威力,但他就是死也不用。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进攻谋略是一种不愿意依靠先进技术作保障的偏谋,这是他六次北伐都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国众多智谋的表现形式多为使用火攻、水淹、夜袭、埋伏、夹攻、离间、挖地道、云梯攻城、筑土城抢占制高点等等,还有许多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取胜的谋略。如果说三国人重谋略轻科技,那么后人从明朝的书中已经可以看出在三国时已有各种先进技术,却也不加以推广使用和革新发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由于作者认识上的历史局限,在《三国演义》中用各种艺术手法尽力渲染谋略对人物取胜的重要,而对先进的技术却描写得不够呢?是不是其艺术形象越是深入人心,其结果对读者利用科技的发展思路越有负面的影响,造成人们对各种计谋喜闻乐见,而对各项先进科技却视而不见呢?

  建立在落后技术手段上的谋略应当是落后的谋略,如果已经看到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而不懂得纳入到谋略的范围中并加以发展,也不会运用先进的技术作实现谋略的保障,这就是偏向保守的思维方式,其谋略就是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偏谋。我从书中看到了各种偏谋的事例。

二、重单打独斗轻强弓硬弩

  吴将朱桓说:“胜负在将,不在兵之多寡”。书中描写三国交战时常常先由双方各出一将在阵前单枪匹马比武,好像很讲武德规则和义气,一方武将胜了大军就乘势掩杀过去,似乎两军的胜负仅仅是由一两个将领的个人武艺所决定的。这种演义的战法在书中大量使用,可能是作者为了追求写作的艺术效果,觉得强弓硬弩使用多了对突出谋略并没有多大作用,如果英雄人物一出场就被乱箭射死,故事自然就写不下去了,所以为写英雄人物就常忽略了对箭弩这种先进的技术的运用。就像现在乒乓球技术如果太高了,上场一板子就把对方扣死,观众买票就没有什么看头了,观众要看双方多次的反复对抽才过瘾。这种演义的描写方法似乎是为了突出武将的勇气和武艺,虽然有利于刻画人物的个性形象,但实际上容易忽视先进技术,而缺少先进技术支持的谋略不会是先进的谋略。

  秦军的硬弩可以射几百米远,以古人百步穿杨的技法,有多少“人中吕布”也挡不住乱箭齐发,更何况描写张飞、赵云能够在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呢?连曹操、周瑜都曾中过箭,关羽甚至左右两臂都中过箭。但使用计谋一个比一个精明的三国将领,打仗时怎么会经常地拘泥于一将单骑决斗定三军胜负呢?试想如果十五万曹军中有一笨人对着城头弹琴的诸葛亮放一冷箭,那么千古美谈“空城计”也就没有了;如果一万多曹军弓弩手对着江雾鼓声放了十五六万枝箭,其中有一枝是照明用的“火箭”,或平放一炮,那么千古佳话“草船借箭”还能有吗?

  谁能清楚地知道古时的事情是怎么回事?连现在发生的事都不容易说清楚。《三国演义》运用文学演绎的手法,以封建王朝皇帝为正统,依据对皇帝是否忠义来划分人物好坏界限,用人物的谋略来演义历史故事,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桃园三结义,英雄人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使“义”成为“演”的主旋律。刘关张集团就是靠义气来加强凝聚力的,关羽重义气的形象长期活在民间,封建统治者封关羽为关帝,古代曾有许多关帝庙。这种讲义气的风气可能也是不重视先进技术的原因之一。魏将邓艾说:“暗算者非丈夫也。”强弓硬弩是三国交战的先进武器。可作者对这种先进武器的运用往往不用在正面,或伏击或放冷箭暗算,常常当作与大谋略相反的小技术用在贬义方面。

  书中描写好谋寡断的袁绍倒是强调他比较重视技术。如袁绍和公孙瓒大战时,带数万人和弓弩手二千八百人三面分开,阵中八百名弓弩手皆伏于一万五千名步兵的遮箭牌下隐蔽起来看不见,只等对方“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弓弩本来威力就大,又待对方无备时突然箭如飞蝗,足令对方心胆惧裂,达到战役战术的突然性。在官渡大战时,袁绍在初次战役中就组织一万五千名弓弩三面伏击六千名曹军,炮响万弩齐发,箭如雨下。把曹军营地围住后还要修筑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从高处往曹营中射箭,从地下挖地道通往对方营地。尽管袁军人多势众技术先进,但在乌巢粮草辎重被曹操略施小计烧毁后,立即导致军心涣散大败,袁绍最后还是因谋略不足失败。作者总是强调大谋略重于小技术。
 
  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为了写好演义,觉得谋略是光明大义,技术只是些诡计小术,突出正面人物须多用谋略表现其凛然大义,突出反面人物则多用冷箭小技术表现其不义。这样作者就在文学演义中把实际生活中难有的事运用想象描绘得活灵活现,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大谋略对塑造英雄人物的重要,但有意无意地就忽略了使用先进的技术对表现人物形象同样是重要的这一点。 
  
三、十矢连弩为何不用以至失传
 
  三国各军事集团除了诸葛亮之外都不会使用连弩,对这种先进技术也视而不见,这倒是一件千古怪事。西汉为对付匈奴骑兵的集团冲锋,已使用了克敌制胜的法宝——连弩。据说当时连弩能够连发十几箭,相当于现代的重机枪,等于单兵战斗力提高十倍。谋略可以是制胜之道,先进的技术同样也可以成为制胜之道,难道善以谋略取胜的三国英雄人物都不知道需要发掘连弩技术吗?

  只有诸葛亮才知道连弩的制造方法,可是他怀揣绝技生前一直不用,直到六次北伐失败,临终前才拿出秘不示人的图纸让人按图制造。他对姜维说:“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蜀国在三国中兵力最少,为什么不在北伐关键时刻使用这种威力巨大的先进技术呢?难道早点使用连弩这种先进技术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奇谋妙计吗?就会降低他谋略大师的形象吗?是正人君子不靠阴冷小技赢人吗?

  姜维被司马师追赶到阳平关时,蜀军“两边伏弩齐发,一弩发十矢,武侯临终时所遗连弩之法也”。“连弩百余张”,“皆是药箭”,“连人带马射死不知其数。”十矢连弩本来就很厉害,再在箭头上加上毒药,见血封喉,中箭就没救了。魏将钟会领兵攻到蜀国南郑关前时,蜀军“装起武侯所遗十矢连弩”,“矢石如雨”,但被魏军一个反冲锋就打败了,因为魏军跟在溃逃的蜀军后面冲锋,蜀军连弩没法对自己人使用。书中描写蜀军连弩不论多么先进,最后还是失败,是作者为了说明谋略重要而连弩只是小技术没什么用吗?

  连年征战不断的三国对十矢连弩这种有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先进技术为何不推广使用?更难解的是汉以后再很少听说使用十矢连弩,这种汉武帝时期曾大规模使用过的对付骑兵的先进技术至今可能已经失传。 
  
四、火炮只用作进攻而不作防御 
  
  火炮,是一种攻防两用的利器,在三国时期是非常先进的武器。但是,三国的火炮大多只是朝天放作为听响的信号,俗称“号炮”。书中常描写“放炮为号”,“一声炮响,箭如飞蝗。”最重要的是描写“号炮又响”、“四下炮响”、“忽闻连珠炮响”、“帐后连珠炮起”。这种连珠炮可比单响的炮厉害,如果是一门炮接一门炮放,技术已经很高了;如果是一门炮连续发射,那技术就更高得不得了了。

  三国火炮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天鸣放,而是可用于伤人或进攻。如书中描写“傅士仁、靡芳饮酒,烧着火炮,满营撼动”。“火炮打死本部军人”。这说明人们已知火炮能致人死地。进攻张鲁时,“曹操三面竖立云梯,飞炮攻打。”曹吴三江口水军首战时,东吴军队“万弩齐发”,“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这东吴军队的箭头上是否安装了小炮弹,弄不清楚。司马懿进攻公孙渊时,“立炮架,装云梯,日夜攻打。”魏将钟会攻蜀时,“置云梯炮位,只打剑阁关。”可见当时炮已上架,已有射击角度了。蜀将姜维攻司马望时,“用火箭火炮打入城中。”这种火箭不知道是绑在箭头上的火箭、突火枪,还是能用炮管发射的火箭。

  书中写三国火炮只作单方面进攻,似乎防守一方都不懂得可以用火炮来防御,说明火炮在古时只是作为进攻的利器。如果当时有人想到火炮可以用来防御,即双方开展炮战,再加上在战场上大量使用,人类历史将被提前改写为热兵器时代。在冷兵器可能向热兵器转折的历史关头,以谋略著称的三国人何以错失交臂,放弃了依靠先进技术来更好地实现以少胜多的历史机遇呢?且不说明朝人对三国火炮的描写是否准确,是否应该描写得更多些,火炮至少在元代已用于战争了,那么明朝人罗贯中已知火炮威力,为何回避而不能演义一下火炮大战的场面呢?书中各种传奇的谋略都可以演义,各种神奇的鬼怪故事也可以演义,为什么就不能多演义一下双方同时使用火炮技术作战呢?对于火炮这么先进的武器,三国这么会用谋略的时代,作者怎么就不能想象一下双方战场来个炮战演义。如果书中来一个火炮大战,或把火炮明确写明在战场上双方经常使用,必然会从明朝起引起后人的重视,甚至因技术条件进步可以直接改变谋略的传统思维及运作方式。

  作者写小说时对火炮应用仅仅是单方使用并且点到而止,又重在渲染谋略,火炮的威力并未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到了明末,明军倒是学会了用火炮防御清军的骑兵进攻,可清军又不会使用火炮来进攻明军了。至少当时明朝已经到了世界冷兵器已经开始向热兵器时代转折的历史关头,明朝人为什么又再次放过重视发展先进技术的历史机遇,导致自己被先进技术和历史的进步所放弃?如果明朝推广使用火炮、连弩和地雷技术,清军铁骑就难以进关了。如果清朝推广使用火炮、连弩和地雷技术,八国联军也就难以进京了。

五、地雷已大规模使用

  书中第九十回描写了一种先进武器“地雷”。诸葛亮仅仅用地雷一仗就消灭对手三万精兵。他先把锐不可挡的三万藤甲军诱进山谷,谷中有数十辆黑油柜车放在路当中,对方误以为车内装满粮食就一直往前冲,实际上车内装满了火药。蜀军见对手进入地雷阵就从“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三万藤甲军“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日‘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据描写可知当时的地雷是一种车载子母弹,一炮里裹着九炮,用打通关节的竹竿填满火药作导火索,串联起来,几十个炸弹一下就消灭了三万人,威力巨大。
 
  诸葛亮后来北伐在山中伏击司马懿时,又再次使用了地雷。他在山谷“内外皆伏地雷”,待司马懿追赶到山谷中,“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司马懿见遍地火起就下马拥抱着两个儿子大哭等死,忽然“暴雨倾盆”,“地雷不响,火器无功”。当时如果地雷炸响,历史就将改写了,诸葛亮还真有可能因为使用地雷而统一中国了。这种威力巨大的地雷似乎也只是诸葛亮的专利,别人都不会,也没想过要研制,他也只不过演示两回,只炸响过一次,并未见普及。这种先进技术唐宋元明清历代打仗时似乎都不会使用,至少明朝书中已有描述,但为何不见明清两代运用地雷作战?为什么一直要等到抗日战争才有地雷战出现呢?为什么古人对许多先进技术都不认真研究发展呢?是什么东西一直在阻挡中国古代先进技术的发展呢? 
  
六、“霹雳车”威力难以抵挡

  “霹雳车”是曹军使用的一种攻防两用的发石车。曹操在官渡被袁绍围住乱箭射得难以抵挡,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待五十座土城山云梯上居高临下的袁军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悲哀地称发石车为“霹雳车”,再也不敢登高射箭。

  这里的炮石可能只是大石头,与成吉思汗后来使用的抛石机相似。但从“弓箭手死者无数”、“人无躲处”和声若“霹雳”来看,威力巨大。只有爆炸人才无处躲,只有炸响才有“霹雳”巨响,因此“炮石”应该是装了火药能爆炸的石头炸弹。这种技术兵器能连夜大量生产,此前实战应当大量使用过,工艺也应当不难。称之为“车”,应当是能移动行走的木制轮式武器。但在战场上并未见“霹雳车”大量推广使用,攻城时也很少见到运用这种威力巨大的先进武器。有可能是文学演义,点到为止,这种先进的技术虽然可以吸引读者,为演义增加了文彩,但为何未能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并进一步研制提高呢? 
  
七、木牛流马是先进的运输车
 
  古代运输手段非常落后,因此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带蜀军六次北伐,多因后勤运输不济粮道被断而失败。为此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是一种木制后勤保障运输工具。“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宛然如活者一般”,“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司马懿见状也仿造木牛流马,“不消半月,造成二千余只”,“亦能奔走”。姜维数次伐魏时也使用了木牛流马运粮。

  可惜各国对这种先进的运输工具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推广,蜀国也没有长期坚持使用。到后来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的大概也已失传,有人考证说这是一种有支架的独轮车。 
  
八、中医外科手术一度世界领先

  中医外科手术在三国时是世界领先技术。书中描写了神医华佗,他应该是世界手术医疗第一人。他在三国时代就能做各种复杂的手术了,如臂部骨头刮毒,腹部、头部开刀,而且成功地解决了手术麻醉、消毒、止血、化淤、缝合等问题。
 
  关羽右臂中曹军弩箭,华佗“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陀用力刮骨,悉悉有声”。“陀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腑脏,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曹操头痛请华佗医治,华认为是患风,需要开颅去除风涎病根。曹操认为华佗欲谋杀他,把华追拷冤死在狱中。华传下的一本医书《青囊书》也不幸被狱卒妻烧毁,只传下一些阉割动物的小手术方法。中医外科先进手术不仅没推广还失传了,这仅仅是曹操一个人造成的罪过吗?应当是封建专制社会对科技的不重视和缺乏科技推广制度。

  书中还描写了“司马师左眼肉瘤,不时痛痒,乃命医官割之,以药封闭。”可见当时魏军中已有专职专业的手术军医,会用手术刀把眼部恶性肿瘤切割掉,并用中药把伤口包扎消毒。中医受《易经》影响很大,讲究全面地、辨证地施治,外科手术自然应该是中医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华佗为什么会成为空前绝后的中医外科手术大师呢?现在传统的中医只吃药不开刀,一千八百年前中医拥有的先进外科手术今天怎么反而从中医中消失了呢?人们似乎习惯于只有西医才有手术,中医就不能有手术,这样的思维方式难道也是见怪不怪吗? 
  
九、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为何难以传播

  从《三国演义》一书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先进技术发明,但是奇怪的是各种先进技术大都难以推广和传播。我觉得主要是思想和制度方面有问题:一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不重视先进的科技,封建专制制度压制了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二是封建专制使人们的思想趋向保守,只重谋略而轻视技术。作者的偏谋思路决定了演义的写作方式,技术只是用作谋略的点缀和渲染,虽然书中介绍了不少先进技术,但是都被精彩的谋略故事给掩盖了。如果说作者不重视技术,那么几百年来读者为什么也不重视?为什么西方人就能够重视先进技术?西方人是在发展了商品经济并向海外大肆扩张的情况下才高度重视先进技术的。中国几千年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甚至一度禁海,压制了思想的活跃和生产力的发展,对先进的技术就往往视而不见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应该还是封建专制造成了对先进技术的不重视。
 
  到晋朝统一蜀国时,蜀国全国仅有九十四万人,可见书中描写蜀国伐吴的七十五万人、伐魏的三十多万人都是“号称”而已。既然很多的谋略故事都是演义,为什么在科学技术方面不能多演义一些呢?为什么不能演义一下双方的连弩大战、地雷大战、火炮大战呢?这说明古代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科技不够重视。书中还有冲车技术的描写,如第九十七回描写了蜀军进攻陈仓城时,使用了冲车,防守者用葛绳穿石飞打破车法反击。试想如果中国古人重视推广火箭、连弩、炮石、火炮、地雷、霹雳车、木牛流马、外科手术等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并把种种先进科技与正义的谋略相结合,古代中国将强不可犯。诸葛亮当年如果重视先进的科技,组织起专业的火炮部队、地雷部队、连弩部队、木牛流马运输队,中医战场手术救护队,一定会为他的大谋略的实现增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中国古人从传统上一直很重视谋略,因为谋略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但是对科技发明却始终重视不够,虽有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四大发明,但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和指南针,可是火药只用来喜庆驱邪放鞭炮,三国时虽把火药用于火攻和火炮,但也未被当作专门技术而广泛使用。指南针战国时曾用于指南车,由于长期禁海也没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反被八国联军用来指引入侵中国的海路。造纸术和印刷术更是被西方用来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明朝时明军就曾用从澳门进口的红夷(衣)大炮,把清军统帅努尔哈赤击伤致死。清军入关前十分重视《三国演义》一书,曾作为兵书发至众将领手中认真学习。可是清朝统一中国后也并不重视枪炮的发展,虽然也用过火炮平叛,但主要还是依靠使用了两千年的冷兵器,终于被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所击败,这是不是受到了《三国演义》重谋略轻科技的思路影响呢?当然清末由于政治腐败,即使有亚洲最大的舰队、有先进的武器也不一定就能打胜仗,但如果通过重视先进的科技来富国强兵,至少不会失败得这么惨吧。毛泽东率先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就是一反古人轻视技术的思维,用先进的技术武器去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谋略,证明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上正确的谋略,是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何东方重谋略而西方重科技呢?东西方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近及远、以小见大。考虑问题先重视眼前局部,表现在西医上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重视个人高于集体,写信把个人放在国家前面。经过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更加重视个人、个性和人权,而重视商品经济又造成了他们容易重视科技。东方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由远及近、由大至小。中国人喜欢从宏观上综合考虑问题,特别是受易经影响较大,喜欢持中守正。表现在中医上就是讲究辨证施治,重视保持人体阴阳平衡;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重视集体高于个人,写信常把国家城市放在前面而把个人放在后面。个人渺小微不足道,个人的发明也就不受到重视和保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统治者常常好大喜功,忽视小技术,造成社会不重视技术发展的风气。中国人长期处在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下,观念上容易重视国家集体而轻视个人,因而国民长期重视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但由于封建国家常缺少法治观念,因此造成了天下分合大势的周期循环。国人至今仍然有一种崇尚“大”的风气,评选人物常喜欢叫什么“全国十大……”,难道评不上“大”的就是“小”吗?不如叫全国“十佳”、“十杰”、“十优”等等务实一些。

  封建统治者为何不重视科学技术呢?因为皇权天授,如果讲科技,皇权得来的正当性就会受怀疑。农业迫使农民守着一块地靠天吃饭,生活单一而容易产生保守思想和依赖心理,这样就有利于封建统治长期稳定。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多重农抑商甚至禁海,统治者因此容易形成重谋略而轻视科技的思路,往往将科技视为“淫技奇巧”。因为科技讲究创新,创新则思维活跃;商业贸易要求买卖公平、技术竞争,又会促进科技的发展。人民思想活跃就会要求平等发展和技术进步,就不利于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封建统治者对科技不够重视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虽有四大发明,能否推广要看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而不是由人民生活需要决定的。封建专制统治及文人的思想保守,导致先进技术即使发明了、也使用了,但就是难以推广普及。“一招鲜,吃遍天。”封建专制意识还造成封建社会民间对独门技术也实行严格的封锁。由于中国民间对许多绝技实行人际单传的方法,许多独门绝技传子不传女,人死就失传,也造成技术发明后难以推广。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足智多谋的艺术形象,也介绍了不少当时先进的技术,但是其重谋略轻科技的思路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压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好在我们国家在切实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之后,现在大家都已清醒地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的正确性,国家不断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建立创新体制,从制度上推动和保障科技发明,并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方略。目前我国正努力将和平发展的谋略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必将稳步实现党中央分几步走的战略目标,在多极鼎立的世界新格局中,确保中国的和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12-2 02:27 , Processed in 0.1678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