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名家 查看内容

沈伯俊: 三国文化的中心在四川

2017-4-5 19:56|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807| 评论: 0|来自: 华西都市报

摘要: 学者谈名人“你去菜市场随便问个卖菜的,你问她管仲是谁?她估计要愣到那儿。你问她晓得诸葛亮不?她肯定要骂你太看不起人了。”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三国学”专家沈伯俊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

学者谈名人

“你去菜市场随便问个卖菜的,你问她管仲是谁?她估计要愣到那儿。你问她晓得诸葛亮不?她肯定要骂你太看不起人了。”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三国学”专家沈伯俊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每每讲课讲到三国文化在民间的影响时,总喜欢举这个例子。

三国,东汉到西晋之间一段不足百年的过渡时期,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中,不过短短一瞬间。但一部文学作品,让这动荡的百年成为中国民众最耳熟能详的一个历史时期。其中主角之一,蜀汉王朝之主刘备,更成为中国古代老百姓长久以来对于“明君”想象的化身。

“民间传说、通俗文艺强化了这种印象,反过来这种印象又加强了传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沈伯俊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了以三国历史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内容的综合性文化。这个文化的中心就在四川。

《三国演义》有笔误

“直到费祎(蜀汉中期执政大臣)死以前,刘禅表现还是不错的。”沈伯俊说,“大家都说刘禅是 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他在位四十一年,大部分时候只是比较平庸,不是昏君。庸主与昏君,这是两回事。”问题就在于,只要《三国演义》没有写的,大家就不知道。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在元末明初,综合史传文学和通俗文艺,创作的一部章回体小说。清初毛宗岗父子曾参照史实进行过增删,近代研究者也对它的几个版本不断进行修订。其中,最著名的校注本就是沈伯俊的校理本《三国演义》,被学界同行称为“沈本”,被誉为“当代最好的《三国演义》版本”。

在沈伯俊校勘的时候,他发现书中诸如历史人物年龄误差、名物描写前后矛盾等问题非常多,这样的“技术性”问题,沈伯俊校正了八百多处。

但沈伯俊校勘仅限于作者无心的笔误,或者后来传抄、刊刻中出现的错误。不触动罗贯中的历史观,不损害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沈伯俊的原则。《三国演义》毕竟不是史书,而是一部小说。

拿吕布的象征“方天画戟”来说,根据沈伯俊的研究,《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和《后汉书·吕布传》都没有直接写明吕布用什么兵器;《后汉书·董卓传》有过一个侧面描写,讲吕布“应声持矛刺卓”,说明吕布惯用的兵器可能是矛。

“青龙偃月刀也是《三国演义》送给关公的礼物。”沈伯俊笑着说,关羽斩颜良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但根据史书记载,关羽使用的应该也是当时最常见的马上兵器——矛。“《三国志·关羽传》记关羽斩颜良,说得很清楚: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这个 刺 ,显然不是用刀,应该是矛。”

此外,成都武侯祠刘备殿两廊的十四尊蜀汉文臣、武将坐像的雕塑依据,基本来自《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描述,因为史书对这些人物几乎没有相貌记录。

“尊刘贬曹”的演化

沈伯俊在省社科院的专业是研究古代文学。他指出,历史上的三国文学,把汉末的建安文学算在内,是以“三曹七子”(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作家群。此外在三国时期涌现的书法家钟繇、数学家刘徽也都是曹魏的人物。甚至作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曹魏还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国哲学流派——玄学等等。

《三国演义》的基本历史框架依托的是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四川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但陈寿的记述是以魏为正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以蜀汉的兴亡为主脉。

据沈伯俊介绍,唐朝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中,对魏蜀吴三方还没有突出的偏向。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激烈,百姓开始将蜀汉视为汉族政权的代表,把忠义仁厚的刘备看是做明君的化身。

到北宋晚期,至少在民间已经形成了“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的“尊刘贬曹”倾向。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在这样的社会舆论影响下诞生。

民间朴素的“正统观”通过通俗文艺得到强化,而通俗文艺的传播又进一步推动了民俗的发展。

三国武将关羽是历史人物被神话的一个典型。中国历朝历代无数名将,独尊他为“武圣”;他几乎没有诗文传世,却有人编“关公全集”。在明清时期,下到田间地头,上至朱门高台,无不诚心信奉,朝廷还将他追封为大帝。到了清朝关帝庙数量甚至超过了孔庙。“按朝廷的封号,他的地位比孔子还高,孔子的最高称号是文宣王,而关羽是关圣大帝。”

而诸葛亮则由一个短暂历史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上升到忠贞智慧的代表,成为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憧憬的人格典范。文学家郑振铎甚至认为《三国演义》就是“诸葛孔明传”。

就这样,以历史为源头、以小说文艺以及民间故事传播为流、以文艺衍生品为内容,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沈伯俊将它命名为“大三国文化”。

三国胜迹在四川

研究“三国”36年,今年71岁的沈伯俊依然觉得三国文化是无尽的宝藏。

近代究竟根据《三国演义》改编了多少文艺作品,没有人统计过。单上世纪90年代,沈伯俊就曾担任过《三国》广播连续剧总顾问,参与了《三国》连续剧以及系列电影《三国演义》(因故未能完成)的创作。而近来国内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游戏等更是花样繁多。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故事在海外,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也拥有众多拥趸。搜索网络对“三国志”的定义,就有超过10个衍生义项,其中半数都是日本制作的漫画、动画、游戏等次生文化产品。

而三国的主脉蜀汉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文化的重心在曹魏。”沈伯俊告诉封面新闻,“但是,随着大三国文化的形成,刘蜀处于中心地位,三国文化中心也就转移到了四川。”

在旧时蜀中民间川剧、评书、清音、竹琴、金钱板等曲艺门类中,三国故事是最大宗的题材。民间文艺的繁盛,带来民众对三国题材的热衷。迄今为止,四川还遗存了大量的“三国胜迹”。如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诸葛亮维护过的都江堰、成都市区的九里堤遗址,还有三义庙、子龙家庙、马超墓、严颜殿等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4 00:22 , Processed in 0.1111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