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谈史 查看内容

诸葛亮的选择

2015-11-4 19:47|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687| 评论: 0|原作者: 可卿

摘要:   如果你是诸葛亮,在刘备、曹操、孙权三人当中,你会选择辅谁?也许大多数维持原有选择选刘备,也会有很多人选曹操,但我肯定,选孙权的人一定不多——呵呵,我来投孙权一票。  选择曹操的人也许会说:统一是大 ...
  如果你是诸葛亮,在刘备、曹操、孙权三人当中,你会选择辅谁?也许大多数维持原有选择选刘备,也会有很多人选曹操,但我肯定,选孙权的人一定不多——呵呵,我来投孙权一票。
  选择曹操的人也许会说:统一是大的趋势,我们向来以此为重,分裂当然是逆天而动,而在三国各路英雄中,在诸葛亮即将出山之前,谁最有实力最有希望统一全国呢?当然是曹老丞相。此后的司马氏就是以曹魏的基础打下了天下。假如赤壁大战曹操胜利的话,那么早几十年统一中国就可能实现了。所以,为了统一大计,还是让诸葛亮投到曹操麾下比较好。可是,真的好吗?不错,曹操是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也确实是因为赤壁之战而元气大伤,此后便失去了定天下的必胜力量,就算再怎么恢复,短时间内要灭掉势正盛的刘备孙权二人怕还是力有未逮。但如果诸葛亮真的就辅佐了曹操,曹操就能避免了赤壁大战的惨败?未必。曹操的惨败有人认为是他手下谋士无能,再加上败后曹操又有“若郭嘉还在我不会失败”这样的慨叹,因此好像曹操手下的谋士们一个个都灰溜溜的。其实不然。排除留守的荀彧,在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州时贾诩就劝曹操不要急着打仗而要先安抚心众,荆州安定了,江东人心必乱,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 效果。而曹操英明了一世,却糊涂在这个关键时候,说他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好,说他是胸有成竹信心十足也好,总之,贾诩的话是白说了。也罢也罢,打就打了,八十万人了,想打败也非那么容易。当他们把刘备打跑之后,程昱又准确的预言了孙刘联盟(三国志中的记载),而在演义中也描写了程昱、荀攸共劝曹操注意风向的事,但曹操都没听进去,这些话又打了水漂。想来,就是此时深受曹操信任倚重并且尚未和曹操闹翻的荀彧在此,曹操也还是听不进去——就算诸葛亮在此又能怎么样呢?因为,曹操——不听。这简直有天意的意思了,不然平时还是很能听谋士们的话的曹操何以在这时九条牛般的不肯听劝……至于他哀叹郭嘉的话则是说给众谋士听的,为的是刺激刺激他们,并不是他真的觉得他们不中用,不然留着这些“食客”饭桶干什么呢?换句话说,假如郭嘉没死,那么他又要哀叹郭嘉的前任——戏志才了。这些谋士也真冤枉,没准心里想:当初也不知道是谁认准了就是不听我们的劝告……话说回来,孙刘那边没有诸葛亮就不能胜利吗?也不是。诸葛亮虽然是促成孙刘联盟的主力军,但是应该说孙权那边的鲁肃、周瑜都有此认识,而孙权本人似乎也是倾向于此的——看他对主和派谋士的失望就能看出一二,他绝不甘心就那么认输,但自己面对曹操又着实不行,因此要是能拉个同伴的话情况会好的多……谁呢?想来,他的选择也只有刘备,当时刘备被曹操追的好不辛苦,而且离着东吴还是很近的,孙刘联盟势在必得。看三国志中这段时间诸葛亮干的事情其实也没多少,就是去见了孙权一面,绝不是像演义中那样又是激周郎,又是说孙权,还草船借箭……呵呵,有点跑题。那么,写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就算是诸葛亮帮助曹操,也不会加快统一天下的步伐。再者,曹操为人疑心很重啊,像刘备给诸葛亮那样的权力在曹操手下只怕是得不到的吧。看看诸葛亮在蜀国那边受到的待遇,尤其是后期简直就有无冕之王的意思了,换了曹操是刘备的话,决不会如此。然而这样就限制了诸葛亮才能的发挥,岂不可惜?还有,诸葛亮是忠于汉朝的,不是说他投刘备其中就有这个原因在内吗?而曹操呢,“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来当他要称魏公魏王时,他手下很多年的一些人都站起来反对了,结局当然是谁反对就叫谁灭亡。所以,诸葛亮要是投奔曹操,最好先解决一下他的立场问题,要么改变观点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么就别投,不然早晚还是要走荀彧等人的后路。因此,要是让我替他选的话,绝不选曹操。
  再说说刘备。这位刘皇叔,可以说凭着这个身份占得了很多先机啊,不过,他对诸葛亮来说,也并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实刘备并不那么信任诸葛亮,而且历史上的刘备也不像演义中描写的那样至仁至善,他专制,他也很有权谋、韬略,比曹操差得并不很多。彭羕因说了一句“老革荒悖”的话,也就是发劳骚说刘备是个糊涂的老兵,结果被刘备杀了。彭羕死前给诸葛亮写了封信来解释当时的情况,承认了错误,希望能够活命。想来诸葛亮不至于见死不救,且彭羕的罪理不至死,然而最后他还是免不了被杀。由此可见,刘备也是很专制的,而且他对诸葛亮的听话程度也有限。刘备占据荆州后,便去攻打益州,开始是让诸葛亮守荆州,但两三年后,就换人了,换上了那位关大将军。演义里是说因为庞统死了之后无人参谋,所以让孔明入州。这也不能说没可能,但刘备当时已有法正——事实证明,有时法正的话甚至比诸葛亮的话还管用,在后来刘备要打东吴时,诸葛亮无力阻拦,当时他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一定有办法阻止主上东征。”这个暂且放一边。攻打益州,得找个熟悉益州情况的谋士才行,无论怎么看,法正的确是益州谋士的佼佼者,何况当时益州人也有不少在刘备这边,再加上刘备本人其实很有韬略的,因此让诸葛亮入蜀有百分之七十是多余。这个,从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在攻打益过程中其实没干什么也能看出些端倪。而荆州重地,实在应该叫个稳重的人来把守——倒不是说关羽不稳重,可他老人家的傲气,唉唉,可真不是一般的耽误事。之所以会这样安排,原因在于刘备的确是更信任关羽的。但这就完全怪刘备吗?也不是。看三国志裴松之注解里说诸葛亮镇守荆州时与孙权通信是比较密切的,再加上他哥哥也在江东,刘备很可能会起疑心的——要知道,通信内容他可是不知道的,其实孔明不可能背叛刘备,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君主,只怕都不大喜欢自己的臣子和敌国(虽是联盟,但也是对手)君主关系密切吧。而关羽呢,一向瞧不孙权不顺眼,显然在刘备眼里让这样一个人来守荆州更放心。反过来说,就是对孔明则不很放心。托孤也是一样。这倍受争议的白帝城托孤啊,也不知曾使刘备花了多少心思想出来的——试想,那样危险的话,说出口前是怎么也得考虑再考虑的。史家一向因此而深为他们君臣之谊而感动,别人不说,我们伟大的诗圣同志就为此感慨不已——唉,看来诗仙诗圣一样天真。难道你真会相信刘备心甘情愿让诸葛亮当皇帝,自己的儿子靠边站?刘备还没有这么无私吧。我更愿意相信,他如此行为目的不纯,当着这么多人,自己这样说了,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这样就可以迫使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誓效忠刘禅。这是权谋。比刘备晚几百年的李世民也曾以权谋待李世勣,但刘备的手法更软,而且杀气更隐蔽,但并不说明,在诸葛亮答应之后不会从幕后伸出来一柄剑。身为当事人的诸葛亮肯定比我们更加清楚刘备的意图,他一眼就看穿了,觉得这时诸葛亮心里好受吗?绝不会的。高兴自然谈不上,而且,还有些尴尬吧,这么多人的目光一定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了,现如今只能按刘备预先想好设定好的情景发展,才能波澜不惊。自己从二十七岁起一直跟随了这么多年的君王,临死前对自己竟用这种办法,心里想必还有些伤心吧,但外表还得是感激的样子,这样才算配合着主上演出一场好戏,表面上做到位,而实质大家心里清楚,心照不宣也就是了。不过诸葛亮比李世勣高尚了许多,对刘禅是很尽心的。恐怕也还真有当年刘备托孤的影响呢,不然,稍有差池,难免会有人指指点点。最后更是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择刘备,也是差强人意啊,差强人意。
  那么,说说孙权吧。首先,诸葛谨就在江东,如果诸葛亮投奔江东的话,兄弟二人可以在一起了,的确免去许多麻烦。看演义里诸葛亮为了刘备甚至还得时不时的骗一下哥哥,实在替他难受。——呵呵,演义里的事情不必当真了,但实际呢,实际上肯定也会有不便。遇上严一点的主公,可能通信都比较麻烦。还有啊,诸葛亮出山那会才二十七岁,刘备大人可以整整比他大二十岁啊,勉强都够得上当诸葛亮的爹了(汗……),算是两代人吧,之间说话难免有代沟。孙权呢,比诸葛亮小一岁,基本上是同龄人啊,说起话来应该更带劲,而且诸葛亮守荆州那段时间,的确和孙权通信较密,可见彼此之间还是很相容的。至于周郎,我倒不担心他会忌妒诸葛亮,忌妒一说纯属胡诌,且不说事实上周瑜是个很有气度的人,就是演义中那个爱生气的周瑜,还不是一样想让诸葛亮加入他们的阵营?如果他们一起共事的话,周瑜又何谈忌妒呢?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话,肯定能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还有鲁肃啊,也是很有见解的人啊。也许是演义的印象太深了,总觉得诸葛亮最潇洒的日子是在江东时,时常和鲁肃在一起畅谈,或时不时也捉弄一下他,除了有时要应付来自周瑜(说清楚,是演义中)的诡计——那在诸葛亮来说是小菜一碟——日子过得还真惬意。而回到刘备这边后,就得投入到紧张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中去了,而且总觉得他有点势单力薄似的,虽然关张两个刘备的铁哥们已经算是听话了,可是除了庞统外,仿佛没有人能和他成为知己朋友,而庞统,不但早死,而且死前就对诸葛亮的来信表示不满了(这还是说演义里)。三国志里当然不会是这样写的了。但那段日子和江东人士相处得也应该不错的。人际关系上问题不大。当时来讲江东的实力绝对比刘备高出许多,可供诸葛亮发挥的余地更大——看看困在益州的蜀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里面的人想冲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可惜谁都办不到,活生生一个围城,可怜诸葛亮,只好死死抱着祁山这条道了。从用人不疑来讲,曹操的疑心太重,刘备也不会十分放心,倒是孙权,只要用的话,还当真有用人不疑的气度。两番大战,几乎就是把整个江东托付给周瑜、陆逊,为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不过,晚年的孙权有了些变化,也开始虐待起功臣来。其实,这个也算通病,基本上哪个帝王到晚年时都多少有这个毛病,即使是历史上对待功臣最好的唐太宗,在一次受了“刺激”之后也起了疑心。孙权可是活了七十四岁的高龄啊,诸葛亮呢,五十四岁就去逝了。而五十三岁的孙权则还没到后来那种地步。诸葛亮五十四岁去逝,是早了点,多半是累死的,如果不累呢,或许能多活几年。但多半只怕活不过高寿的孙权,毕竟是二十年的差异啊,从时间上来讲,就比陆逊占优势了。而且,诸葛亮可是出了名的谨慎啊,只要不犯糊涂,应该问题不大。何况,刘备到晚年时不也是对功臣也不大对劲吗?他可以因一句话杀彭羕,可见其态度就比原来差了很多。这一点,倒不必苛责孙权了。
  其实比较来比较去,无论投在谁帐下,诸葛亮都注定是悲剧的命运——被君王杀害或者贬抑固然可悲,然而累死也很不爽啊。想想,如果诸葛亮真能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张良是功成但事实上身也未退,只是不过问朝政罢了;而诸葛亮大概是连功成的机会也没有的,毕竟从大局来讲时机未到),就真的没有一丝遗憾吗?从高处走下来的人如果不感到寂寞,多少是有些不正常的——张良也是被逼的(回来还想写一篇关于张良的文章,那时再细说吧)。其实我觉得,像诸葛瑾那样安然度过晚年的结果算是很不错的了,而这样的结局,多半也只能在孙权那里获得。曹魏内部斗争的激烈,身在蜀汉最终秋风五丈原的事实,或许,也只有在江东,才可以得到那一丝安宁吧。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8 17:15 , Processed in 0.1546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