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谈史 查看内容

论「赤壁之战」与「孙权攻合肥」之先后顺序辩析

2015-6-11 14:06|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062| 评论: 0

摘要: 一、前言 周瑜及刘备等人先于赤壁战曹操,孙权后来率众围城合肥;或者孙权为刘备先攻合肥,然后才有赤壁之战──两者说法前后矛盾,其中必有一误。 先看原始史料,以下均出自陈寿之《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 ...

一、前言

周瑜及刘备等人先于赤壁战曹操,孙权后来率众围城合肥;或者孙权为刘备先攻合肥,然后才有赤壁之战──两者说法前后矛盾,其中必有一误。

先看原始史料,以下均出自陈寿之《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十三年春,……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魏书.武帝纪》:「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但是不乏反对孙盛观点,以为孙权为刘备先战合肥,迫使曹操分兵,然后始有赤壁之战。

二、正方主论

第一、战略轻重不分

(一)作战性质方向不同:孙权先攻合肥、再战赤壁为「围魏救赵」,或先战赤壁、后攻合肥为「乘胜追击」,二说以后者较为合理,曹操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孙权若不急于应付,生死存亡就在一念之间。就算孙权在合肥攻地顺利,江东老家若被曹操重袭,因小失大将使孙权无家可归。

(二)用兵动机也有疑问:孙权怎会「为刘备」攻合肥呢?为何不记载孙权为「自己」攻合肥呢?刘备后来攻取荆南四郡都被孙权冠以「借荆州」或「争三郡」或「袭荆州」,好话说尽、坏事作绝,如此明争暗斗巧取豪夺,就算孙权真的攻下合肥,也不会送给刘备,不管是实质上或名义上,孙权不可能为刘备攻合肥,。

(三)战略路线亦存远近:曹军兵分两路,东路走汉水(《英雄记》有:「曹操进军...从汉水来下大江。」),南路走长江(《武帝纪》:「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曹操主力在南路,孙权若兵发合肥,顶多影响曹军东路,而不会影响到曹军南路。地理占置上,皖城比合肥更南,更靠近江东,孙权若想占地,皖城先至而合肥后到;而且皖城离曹军近,合肥离曹军远,战皖城比战合肥更能影响曹军。若孙权有野心攻城或影响曹军,皖城又比合肥为佳。

(四)用兵布署亦当可议:孙权本为周瑜及程普先发军的预备队,按《江表传》:「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如果孙权先跑到合肥去,这支江东奇兵在赤壁已无后援,形同送死无友的孤军。

孙权若先战合肥后战赤壁,就犯了轻重不分、为刘备奔波、舍近求远及放弃周瑜等误失。

第二、张喜援军置疑

依地理位置,按略图如下:

 

       樊城\ \        (三)       合肥
           \汉\
      \江陵  汉津\水\         皖城
    \  \    (二)\ \
     \  \   乌林   \ \江夏
      \   ─────────  ──────
       \   长江
        ──────────────────
   
     (一)巴丘   赤壁        夏口  

张喜若欲支持合肥,出发的的位置不外有三:

(一)从南路出发,俱与曹操,即自江陵经巴丘往赤壁。如果张喜欲从巴丘远赴合肥,得从巴丘顺长江东向,再从江夏登陆(或者先渡长江,再渡汉水),但是赤壁至夏口可能有周瑜及程普埋伏,张喜事前并未知情。

(二)从东路出发,即从樊城南下汉水,接到曹操命令后驰援。但自汉津到江夏可能有刘备及关羽出没,两路各有万余人(关羽水军万余、江夏战士万余),张喜只有千余人。

(三)从后方出发,自豫州汝南等地出发,即张喜未曾加赤壁之战,纯粹由后方预备军支持。

《武帝纪》以张喜从巴丘出发,《郭嘉传》又加上遇疫,因此驰援合肥,明显地采路线(一),即从长江南岸出发,同时曹操继续向东走。如果采用孙权先战合肥,为何曹操不指派路线(二)之东路军,而从路线(一)调兵,有点舍近求远。

而且行军速度也相差太多,孙权若先战合肥,张喜又要先往合肥,然后孙权退兵,再于赤壁发生大战,这不是张喜行军(从巴丘到合肥)的速度太快,就是曹操行军(从巴丘到赤壁)的速度太慢。而且张喜在赤壁战前出发时,极有可能发现刘备与周瑜的埋伏。盖大军驻兵很难埋伏得不知不觉,兵力上:刘备有二万,周瑜、程普及鲁肃有三万,合计五万,除非五万人可以轻易隐藏而不为人所知。

曹操在西,合肥在东,不论张喜从路线(一)或路线(二)出发,时间若是在赤壁之战发生前,中途势必被刘备或周瑜所阻截,因为这正是曹操败仗的主因,北军准备两路会师江夏,却在之前的赤壁、乌林被刘备及周瑜突袭。若是张喜援军在赤壁战前已能来去自如通过赤壁、乌林或越长江及渡汉水,基本上没有后来的赤壁大战,因为此路已通。

因此从地理位置而言,张喜最可能在赤壁战后,随曹操弃船(水陆俱下)改走陆路(单纯马步)「还军回师」北退,从而支援合肥。

三、辩驳反方

(一)疾疫先后

反方理由:按《蒋济传》曹操本队遇疾疫,而张喜也遇疾疫,相符于《武帝纪》,所以张喜在赤壁战前出发,故得孙权先围合肥。

意见偶合不代表事实必确无疑,三人成虎不乏两两意见相合,但事实并非真正有虎,口头以讹传讹罢了。不过疾疫不会只能在江南存在,江北也可以有机会发生疾疫,如果张喜从后方出发,也就是路线(三),基本上张喜所遇疾疫与曹操所遇疾疫无关,无法支持张喜驰援合肥与赤壁之战的先后。若坚持《武帝纪》的描述正确,符合路线(一),表示张喜在巴丘染疾后,全军抱病渡长江越汉水,然后到合肥,孙权见机撤退,后来才发生赤壁之战。

就为了疾疫必生在江南,所以张喜就一定得从江南出发,但是万一江北若也能发生疾疫,那张喜的出发时间就未必在赤壁之前,而且与曹操南路军所染疾疫毫无关系。

(二)时间先后

反方理由:赤壁之战采用《武帝纪》的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发生,但是《吴主传》记载:「攻城逾月不能下。」如果赤壁在十二月先战,孙权就无法在同年使用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攻城。

首先,史载论时以初始计算,非以终了作结。《吴主传》:「(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此与《武帝纪》:「(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两者记载相符,指的是建安十八年正月开始攻击濡须,经过一个月后,才退兵(时已二月),不会是在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开始攻,然后耗时一个月,才在建安十八年正月追记「相拒月余」。

相同的例子还有《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指的是自建安十四年开始攻城守城,经过一年后到明年建安十五年为止,故称以建安十四年「相守岁余」,因而不追记建安十五年「相守岁余」。否则若以建安十四年时已守城时间为一年有余,江东兵卒开始围城南郡不就应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居然比赤壁之战还早发生?万一孙权既使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开始围合肥,史书也能在当年最后一笔记载「攻城逾月不能下。」

其次,建安十三年当年闰十二月,既使赤壁之战发生于十二月,合肥之战攻城踰月亦在建安十三年结束前,虽然史书记初不从尾,但是就算要追记,建安十三年有两个十二月,时间也足以在十二月先发生赤壁之战,然后再于合肥攻城踰月,而且建安十三年还没结束。

最后,按《武帝纪》的顺序,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攻合肥,受到张喜援军的影响,孙权撤退后,才发生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注意到其中没有孙权军参战赤壁的纪录,其中周瑜与程普的表现被隐没,此为《武帝纪》最遭人批评之处。既然《魏书》有意隐暪孙权出兵赤壁,等于是孙权在曹操来袭时,江东没有没派兵相应,当时孙权跑去先攻合肥,就《魏书》而言,可以对孙权参战赤壁记或不记,纵使记了也可以乱排先后,有无错编攻孙权攻击合肥与赤壁之战的顺序?当然存疑。

(三)兵力抽调

反方理由:赤壁战前紧张,曹操不可能在随意从战场抽走任何太多兵力,因此孙权攻合肥只有在赤壁战前,曹操才有可能以少数兵力支持合肥,所以张喜的援军只有千余人。若是赤壁战后包括张辽、张合、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及冯凯等军,支援合肥的曹军不只千人,可见曹军以少数人支持合肥只有可能发生在赤壁战前。

如果曹操在赤壁战前军情紧张,经赤壁损失后,可动用的人数比赤壁战前更少,赤壁战后的军情应当更紧张,因此在赤壁战后更抽不出多余兵力他调,所以若合肥之战发生在赤壁战后,曹操只能派出少数兵力,如张喜千余人而已,这也说得通。

曹仁孤军守南郡,但是曹操并未派任何直接援军到江陵,张辽、张合、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及冯凯等军同样未出发,总不能再以诸将未发,甚至反论「战后援军必多」的角度,臆度猜测南郡此战早在赤壁战前,比照孙权攻合肥早于赤壁之战(若合肥之战发生于赤壁战后,曹军诸将可加多援,不应少兵),故误称南郡之战也在赤壁战前吧?(若南郡之战在赤壁战后,曹军诸将可加多援,不应少兵)

因为曹魏诸将各有要事可忙,不出战的原因很多,因孙权攻合肥而曹魏诸将之不支持,并不能证明此战必有赤壁战前,因为周瑜及程普攻南郡,曹魏诸将也未出战,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南郡之战又早于赤壁战前。

四、结论

证据会说话,逻辑讲合理。

在论孙权攻合肥与赤壁之战的前后时,不应轻易武断肯定或否决各种不同的史料,特别是互有冲突时。当《吴书》以赤壁先战而后攻合肥,与《魏书》先攻合肥而后攻赤壁时,在随口采用《魏书》的同时,也同时舍弃《吴书》的记载。历史事件发生之先后顺序,可从各起码可从战略、动机着手,或从地理远近及史料体裁下手,而且因果关系及合理与否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在两事相异,未详孰是之前,讨论其它各事更能还原事实原貌,比方孙权会不会为刘备出兵,或者孙权宁愿攻城而坐视曹操来袭,还有曹将援军未达而反推交战顺序有误,以及假设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后,合肥之战就因时间太短而不可能发生在赤壁战后等等。其实从各个角度皆有进一步讨论空间,当时之人孙盛已从先战后战的动机下手,另外时间及逻辑亦存在合理的空间。

还有兵力之抽调更不代表任何肯定事实。全称判断可能被一个简单反证所推翻,但是「否定陈述」的负面却无法肯定证明。

「周瑜应为孔明一辈子未曾打赢的对手」,固然合乎事实的陈述,但是此句的反面也值得讨论;

「孔明亦是周瑜一辈子未曾打赢的对手」,同样合乎事实的陈述,这很讽刺,但是没有不合理。

但因周瑜与孔明两位未曾交战,空对空的比较始终未分高低,谁也不能太武断这种「关公战秦琼」。虽然两句否定陈述都「部分」合乎史实,但是却同时「片面扭曲」真正事实,对两人有主观不同的优劣评价,明明生平未战,却能被臆度猜测,作出已发生战争之胜负结论。还有用魏兵的不抽调合肥或南郡,反论与赤壁之战的先后,等于拿否定陈述来反推肯定事实,同样犯此毛病。魏将也许事先奉命而不动妄动,因此无法左证合肥或赤壁的关系。

客观检视史料,并与其它史料相校,多样化的思考更能学习到其中,拨乱反正而澄清其矛盾,论证之合理性远比偏爱孤例更为重要。从孙权作战的目的、张喜援军之位置或时间与史笔等方向,各方面不同的思路,斟酌孙权后战合肥之可能性;胜过直接猜疑疾疫攸关、时间充裕与否或援军不来之背后,「因而证明」孙权攻合肥在先之铁口直断。

简单作结:曹操与刘备及孙权发生赤壁之战在先,后来才有孙权攻合肥之事。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5-3 09:28 , Processed in 0.1421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